8月9日,邯郸市复兴区实验小学负责课后服务的教师团队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一起研讨新学期即将开设的非遗类课后服务项目。河北日报记者陈正摄
“课后服务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8月9日上午,邯郸市复兴区实验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团队与来访的几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一起研讨如何完善新学期非遗类课后服务项目。
“本校老师和社会志愿者承担了朗诵、声乐等30余种课程,同时引进了油画、篮球等服务项目。”复兴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孙海霞介绍,目前该校共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5家,开设拓展性服务项目22项,丰富了学生的选择。
“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课后服务,仅靠学校师资力量远远不够。”复兴区教体局副局长孙振军说,针对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社会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去年以来,他们探索实施抓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政策宣传、资金管理、机构遴选、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七步工作法,建立了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财政基本保障,即对自愿参加基础性课后服务的学生免收费用,教师补助所需经费从区财政核拨的课后服务补助中列支。
8月9日,邯郸市复兴区美好小学教务处主任张静波(左三)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代表、学生家长一起交流新学期课后服务课程设置问题。河北日报记者陈正摄
家庭适当分担,即对自愿参加拓展性服务的学生,实行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其中,本校教师或社会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执行较低收费标准;遴选引进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由家长自愿选择,按照备案收费或市场价格标准的约50%收费,并向社会和家长公示。
去年,复兴区通过遴选,将具备入校服务资格的53家机构列入“白名单”。经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选择,目前共有33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在39所小学开展素质拓展性课后服务,共涉及270多个项目。
“新建学校虽然只有起始年级,但课后服务质量必须有保障。”8月9日,复兴区美好小学教务处主任张静波正忙着收集新学期课后服务意向调查表。去年9月,该校刚刚建成投用,通过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学校开设了篮球、足球等兴趣班,今年将增设乒乓球、羽毛球等课后服务项目。
针对课后服务资源城区强、农村弱的问题,复兴区依托集团化办学,采取城乡结对形式,帮扶、考核一体进行,引导优质学校服务资源向农村学校、新办学校倾斜。
“无论如何改革,首先要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普惠属性,找到服务价格和质量的平衡点。”孙振军说,该区教体局与遴选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入选培训机构培训费用3年内不得涨价,且不允许收取学费以外任何费用。同时,对进校机构采取动态监管,每月从收费、管理、教学等方面进行测评,连续两个月考核不合格的机构,责令退出课后服务项目。
数据显示,今年上学期,复兴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参与基础性服务学生占比99.8%,参与拓展性服务学生占比89.6%,其中参与由校外机构提供的拓展性服务的学生占比35.6%。今年年初,复兴区“七步工作法——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入选教育部2023年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名单。(河北日报记者 陈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