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小土豆子”怎样搭上大数据快车
——九问河北特色农产品如何“出圈”(四)
11月1日,技术员在大丰种业智能化培养间搬运脱毒薯苗。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小土豆子”,是围场人对于马铃薯的昵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今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163万吨,约占全省马铃薯年产量三成。
这里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被认为是全球马铃薯种植生产的黄金带。
11月3日,大头山乡前怀村马铃薯种植大户刘新民又卖了一批土豆。“我种植的‘新V7’一直不愁卖。”刘新民告诉记者。
刘新民种的“新V7”马铃薯种薯来自围场马铃薯研究院。
这个品种是研究院在种质资源数据库中筛选鉴定,挑选的适宜围场种植的优质品种。通过茎尖剥离、脱毒微型薯扩繁等技术,研究院将高品质脱毒种薯在全县推广。
薯形好、口感好、产量高,“新V7”马铃薯价格平均每吨比其他鲜食品种贵200元左右。
薯农爱种,却也有遗憾——它淀粉含量较低,只有9%。
鲜食马铃薯单个重150克以上,才能作为商品薯进入市场。重量不够的,只能卖到淀粉加工厂。淀粉含量低的,市场收购价格就低。
培育一个具有“新V7”优点、淀粉含量又高的新品种,成为研究院的重要课题。
林柏松是围场马铃薯研究院的副院长。11月1日下午,他换上无菌服、戴好口罩,走进培养室,拿起“围薯2号”脱毒苗培养瓶仔细观察。这批脱毒苗是他的“宝贝疙瘩”。
按照传统模式,培育一个马铃薯新品种至少需要8年,而“围薯2号”培育时间缩短了3年。在林柏松看来,效率提升的关键,是建立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现存种质资源1038份,其中鲜食菜用型714种、淀粉加工型297种、油炸加工型27种。”林柏松介绍,他们直接从种质资源库中选择高淀粉品种,与“新V7”进行杂交。
经反复试验和鉴定,研究院最终培育出了“围薯2号”。新品种不但薯形好、口感佳、产量高,淀粉含量也能到18%左右。
林柏松设想:明年春季把“围薯2号”脱毒苗种到微型薯棚,秋季收获原原种;后年春季种下原原种,秋季就能收获原种,围场薯农就能种上自有品种了。
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围场马铃薯产业呈现出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走进位于马铃薯研究院南侧的微型薯繁育实验基地,“马铃薯梦工厂”几个大字十分显眼。
11月1日拍摄的围场“马铃薯梦工厂”。这里是现代化微型薯繁育实验基地。河北日报记者李建成摄
智能繁育网棚里,承德大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晓敏正在查看微型薯的收获情况。
微型薯,也叫原原种,是第一代种薯,被称为“商品薯的爷爷”。微型薯再次种植,收获的是原种。薯农种植原种,收获的便是人们日常食用的商品薯。
“你看这微型薯,像玉一样温润有光泽,多漂亮啊!它们是薯农丰收的希望。”丁晓敏从地里刨出几粒微型薯。
一年多前,大丰种业与马铃薯研究院达成合作,双方携手进行马铃薯新品种研发和试验示范推广。
记者注意到,这个繁育网棚科技范儿十足——棚中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
丁晓敏告诉记者,大棚通过智能农业采集器进行联动智能化管理,可以自动检测棚内光照、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为优质脱毒种薯繁育提供科学种植决策。
目前,围场共有21家现代化种薯繁育企业,年产微型薯1.5亿粒、产值5200万元,年产优质原种10万吨、产值3亿元。围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和繁育中心。
除了有“马铃薯梦工厂”,围场还有“会呼吸”的马铃薯储库。
走进百茂薯业的上万平方米储库,刚收获的马铃薯被装进透气吨袋,由货车运送到这里。工人操作龙门吊,将吨袋垛起来,形成了一座座小山。
在储库旁边的中控室里,储库负责人张国庆通过总控系统实时关注储库的各项数据。
百茂薯业使用了全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储库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让马铃薯保持科学的呼吸强度,增强其耐贮性和抗病性。
在围场,有328个500吨以上储库储存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马铃薯。通过智能管控,储库让马铃薯在合适的环境中长时间保存,不黑心、不发芽。
从田间到云端,科技的力量还体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上。
在围场农村商业银行二楼,有一个特殊的窗口,被薯农亲切地称为马铃薯银行。它是国创京津冀万纪红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与围场农村商业银行联手打造的。
11月1日下午,马铃薯银行负责人隋岩为前来咨询贷款的薯农介绍金融产品。
“您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仓储贷。用仓单进行质押,入库用款,还款出库。”隋岩介绍。
马铃薯银行进行授信贷款,是依托于“薯商宝”马铃薯产业数据服务平台进行的。
在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国创京津冀万纪红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吴松杨正在对平台进行数据维护。
不进农田,可知田间事。吴松杨点开一位授信薯农的界面,农田、储库等实时画面一目了然。
公司负责人魏倩云告诉记者,平台已经上线试运行3个多月了,正在推广更多的普惠金融服务。
目前,公司正在与围场携手打造马铃薯数字交易中心,计划发布马铃薯价格指数,助力围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之下,一脸土样儿的“小土豆子”,未来发展有无限可能。(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 李建成)
记者手记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马铃薯,也称土豆、洋芋。它虽然面相“土气”,却是煎、炸、烤、炖怎么做都好吃。
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围场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如今在科技赋能之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用最好的技术育出最好的种子。
微型薯,有了种质资源数据库。科研人员直接从种质资源库中选择高淀粉品种,与现有品种进行杂交,将“围薯2号”的培育时间缩短了3年。围场人拥有自有品牌马铃薯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将科技作为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繁育网棚、“会呼吸”的马铃薯储库……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围场人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为马铃薯提供最适宜的生长、储存环境。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只有进一步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围场人的创新探索还在继续。
全省马铃薯大数据平台落户围场,当前正在紧张建设当中,预计2025年6月投入使用。届时石家庄、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马铃薯产区的产业发展信息将在围场汇集。
“小土豆子”深度融合大数据,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潘文静 李建成)
【相关新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九问河北特色农产品如何“出圈”③:青县蔬菜何以热销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