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走进日常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11月27日,2025年主流媒体看广西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采风团来到位于桂林高新区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展厅,一幅以AI驱动产业革新与社会进步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完整呈现了从基础支撑到融合应用的全生态链条。

坐落在山水间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走进人工智能展厅内的各种“AI+”展区,人工智能如春雨般细腻而深刻地融入各行各业,正在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

采风团在采访。
在智能设计与运维展台,装备故障特征自主挖掘与跨域溯源智能运维大模型吸引人驻足。该模型能实现对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和故障预测。
“这套系统将故障漏报与误报率平均降低了2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处人文社科成果科科长唐振昌指着旁边的成果展示说,“它已经应用于桂林福达的曲轴及零部件以及东风柳汽的重型卡车和研发中,显著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展区内一角。
在旁边的“AI+文旅”展台,各种创意与趣味的应用场景同样吸引采风团成员目光。屏幕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数字人与访客亲切互动,背后各种特色景观生动逼真。目前,这套AI文旅系统已应用于广西区内外多个景区,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停留在实验室,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在与桂林高新区的携手合作下,我们正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西集成’落地。针对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由我们来做匹配研发。”唐振昌表示。
目前,高新区内共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建成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平台100余个,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持续完善。高校院所已累计产出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成果134项,集聚领军人才18人,成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
“我们通过促进院校与园区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研发与场景创新协同发展。这种模式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为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桂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红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