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开展“护山生金、电商通途、农旅融合”的实践
多元业态共生,荒山变“金山”

11月19日,赵艳红(左一)在花厂峪抗日纪念馆讲解。杨梦瑶摄

11月19日,肖凤林在直播间线上销售苹果。李贵鹏摄

11月16日,秦皇岛百峰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张宝摄
11月10日,以“从太行到燕山——苹味上乘,果然高端”为主题的河北省2025年度山地苹果鉴评推介活动暨青龙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产销对接会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落幕。在该活动中,青龙选送的“富士条红”和“王林”斩获“苹果王”称号,“青龙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升级成果发布,与“满意青龙”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双重赋能格局。
燕山深处、长城脚下,青龙满族自治县这个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山区县,如今正以“护山生金、电商通途、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青龙答卷”。
发展多元业态
荒山变成“金山”
11月19日,寒意渐浓。肖营子镇五指山村板栗林里,村民许淑敏用手中的竹耙轻轻将枯黄的栗蓬和落叶拢在一起,掩埋在树下。
“以前,没人愿意浪费时间捡栗子。因为栗子多了得雇人,然后跑到十几里之外排队卖,卖的钱还不够付工钱。村民们只能砍倒栗树改种玉米,一年忙到头,一亩地除去各种开销,剩不下多少。”许淑敏说。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纯山区县,青龙坐拥燕山山脉优质板栗资源,却长期受交通闭塞、产业链短等问题制约,丰富的山林资源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青龙满族自治县锚定“燕山山脉京东板栗带”天然禀赋,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通过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与板栗种植深度融合,将该县板栗种植面积扩至100余万亩,建设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30个,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4.83%,筑牢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根基。同时,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栗农”技术服务网络,推动板栗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思路的转变,不断延伸出多元致富路径。在青龙满族自治县有不少数百年甚至超千年的板栗树。一棵树龄超千年的“中华板栗王”古树,曾因病虫害造成叶子枯萎。该县请来林业专家制订专项保护方案,还推出“古树认领”项目。古树结出的板栗被包装成“古树珍品”,每斤售价50元且供不应求。古板栗树成了“摇钱树”,让更多人知道了青龙板栗的好品质。
除了种植板栗,草碾乡还把荒坡变成“阳光银行”。在山坡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这是青龙满族自治县“农光互补”项目之一。草碾乡有大片岩石裸露的荒坡,既种不了庄稼,也长不好树木。乡里引进“农光互补”项目,在荒坡上搭建光伏板,光伏电站不仅为电网供电,还吸纳周边村民就业。
现在,青龙林果、光伏、生态旅游多元业态共生,昔日荒山真正成为群众致富“金山”。
物流品牌双轮驱动
“土货”跃升“网红”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今年新上市的山地苹果,个个甜脆多汁!”11月19日,青龙镇肖杖子村返乡青年肖凤林在都源湖电商物流产业园的直播间里卖货。
“以前,卖苹果得等着收购商上门收,压价是常有的事,利润薄得像纸。行情不好的时候,苹果堆在院里没人要。”肖凤林说,“哪敢想现在坐在直播间里,就能把山货卖到全国各地。一场直播下来就能卖出上千斤,价格比收购商给的还高,再也不愁销路了!”
2021年,青龙满族自治县紧抓“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机遇,创新推行“三级书记”抓电商机制,将物流建设摆在产业升级核心位置,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投资2.12亿元建成都源湖电商物流产业园,整合圆通、申通、韵达等8家快递企业推出“邮快合作”模式,通过集中分拣、统一运输大幅降低成本,1公斤以下包裹资费从5元降至2元。该县396个行政村实现村级物流服务站全覆盖。
目前,该县电商主体近4000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今年前10个月,该县网络零售额24.53亿元,同比增长14.2%。
“物流通”更要“品牌亮”。在11月13日举办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商品评选暨满乡栗韵系列产品发布会上,出自秦皇岛百峰食品有限公司的“满栗香”系列产品凭借精致包装、多元口感斩获金奖,成为本场发布会的明星单品。
“目前,公司开发了多种板栗产品,每一款都经过反复调试优化,既保留了青龙板栗自带的甘糯醇香,又通过不同工艺赋予独特风味。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顾问杜青刚介绍,今年前10个月,企业的板栗及深加工产品订单1.23亿元,同比增长10%。
青龙打造的“满意青龙”区域公用品牌,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锐)10强”榜首。培育“青龙板栗”“青龙苹果”等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5个,其中“青龙板栗”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多款产品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
物流与品牌的双轮驱动,让昔日的土货真正蜕变为享誉全国的网红珍品。
三产联动激活潜能
山村蝶变“打卡地”
“大家看!这就是被日军烧毁的房屋模型,它凝结着民族的伤痛,更永远鞭策着花厂峪人民以自强为脊,向未来奋进!”11月19日,在花厂峪抗日纪念馆,讲解员赵艳红在为游客讲解花厂峪的历史。
青龙满族自治县拥有红色记忆、满族风情与千年栗林,却因开发无序、业态单一,让优质资源“沉睡”山间。如今,青龙以“画境诗天 满意青龙”为品牌内核,深挖红色文化、满族文化、长城文化与生态资源,让沉寂山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把沉睡资源变为发展优势。
红色文旅是唤醒山村活力的“先手棋”。祖山镇花厂峪村作为长城阻击战主战场,84名村民为保护伤员壮烈牺牲的事迹,是最珍贵的抗战历史资源。该村修建村史馆和抗日纪念馆,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推出“抗战足迹徒步线”,即从纪念馆出发,途经伤员隐蔽洞、战壕遗址,最终抵达百年栗林,形成“红色教育+生态体验”的独特路线,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旅游的人多了,来吃饭的也就多了。”在村里开办农家院的陈庆军说,自己的农家院凭农家菜走红,旺季时天天满座,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300多人,仅板栗炖土鸡就卖了近50份。
满族民俗为农旅融合注入“文化魂”。隔河头镇大森店村依托满族人口占比高的优势,成立民宿合作社,将11座闲置房屋改造成满族特色民宿,青瓦灰墙配木雕窗棂,室内摆放满族刺绣、传统农具,炕桌上备好黏豆包、水豆腐等非遗美食。民宿合作社创新推出“民俗体验套餐”,游客跟着村民学做满族传统美食,参与“山地越野”挑战赛,体验植物拓染等。2024年,该村文旅综合收入近百万元,人均增收千余元。
青龙满族自治县还创新实施“板栗+”发展模式,推动板栗产业与工业、商业、旅游、康养、文化等深度绑定,让三产联动效应持续放大。肖营子镇建设“秋山度·栗”古栗林景区,游客可骑马穿行栗林,在栗树下编织栗花辫,听技术员讲解2000多年板栗栽培史,参与古树认领项目。(宋柏松、张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