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作出系列新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河北落地落实的行动指引,为做好我省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晟介绍,“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教育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11月5日,在邯郸市新育幼儿园托大班,老师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摄
“十四五”以来,全省教育普及水平迈上新台阶,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2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服务支撑能力实现新突破,培养高校毕业生264.36万人,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占比达44.9%,建设1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利产业转化率提高到14.56%。
教育协同发展取得新成就,与京津314所基础教育学校、29所普通高校、9所高职院校密切合作,开展周末专家河北行活动5641场次,首批疏解高校全面开工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不断深化,雄安新区现代教育体系加速构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落实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省委十届九次全会部署,制定好河北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黄晟表示,接下来,全省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化“1+4”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活力、更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发挥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作用,加强校际、校地、校企、校所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和学科调整机制,提升对河北八大产业、京津冀“六链五群”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二是服务地方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双高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探索市属高职“1+N”办学模式,建立若干县域学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育建设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三是回应人民期盼,加快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按照山区、平原、偏远地区等分类建立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县中振兴行动,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机制,对有培养潜力的高中学生重点培养,挖掘未来拔尖创新人才。
四是促进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试点开展人机协同的个性化辅导和情景交互式教学。构建AI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高校优化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为河北未来发展储才育才。提升教师人机协同教学能力,构建人机协同育人生态。(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