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沧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受益中小学生达77万人

沧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受益中小学生达77万人

实现学校全覆盖、城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覆盖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戴绍志)记者从11月21日沧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沧州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已实现“四个全覆盖”——学校全覆盖、城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覆盖,受益中小学生达77万人,真正做到“校校有方案、生生可参与”。

    沧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现场。沧州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沧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勇表示,开展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绝非简单的“延长在校时间”或 “托管服务延伸”,而是立足教育规律、回应社会需求、践行育人使命的系统性民生工程,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的民生痛点,课后服务精准衔接家长下班时间,减少校外托管依赖。同时,提供专业作业辅导与兴趣培养,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家庭培训支出。

在服务内容上,沧州各县(市、区)各校坚持“一校一案”,基础服务聚焦作业辅导与答疑,帮助学生在校内高效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家庭辅导负担;特色服务广泛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兴趣活动,组建各类社团小组,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各县(市、区)还构建了“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一方面,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承担课后服务,通过合理排班、经费补贴等方式保障教师权益,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科技人才、文艺工作者、体育教练员、退休教师等专业人员参与服务。

立足新发展阶段,沧州市将以“提质增效、均衡优质、特色鲜明”为目标,构建课后服务高质量体系,推动课后服务从“基本保障”向“品质发展”跃升。

实施“课程提质行动”,丰富服务供给内涵。基础服务聚焦作业辅导与学习拓展,确保有需要的学生得到精准指导;特色服务突出多样性,每所学校至少开设5门以上兴趣课程,覆盖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领域。规范课程管理,建立课程审核机制,对引进的非学科类课程实行内容备案与质量评估,确保课程符合育人要求。

实施“师资强基行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坚持校内教师主体地位,通过弹性排班、跨校走教等方式盘活校内师资资源;规范第三方机构进校园管理,健全遴选审核机制,形成合格机构名单与服务项目清单,确保师资质量。

实施“均衡赋能行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齐农村设施短板,优先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场馆、艺术教室、劳动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城市优质科普、艺术资源向农村延伸,破解农村学校资源匮乏难题。同时,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打通优质服务“城乡通道”。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帮扶关系:通过“教师走教”,让城市学校的优秀艺术、体育、科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通过“同步直播课堂”,将城市学校的特色课程实时输送至农村学校,实现“一堂好课、城乡共享”。同时,鼓励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开放科技馆、体育馆等场所资源,切实让农村学生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