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21日,中央主要媒体聚焦河北在招才引智、基层治理创新、文旅融合及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河北将建立知名企业名称保护名录库,以规范化管理激发市场活力;新华社报道《2025年雄安新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目录将为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指引;央视关注承德平泉市东山头遗址考古取得重大发现,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光明日报客户端点赞邢台市临西县“五老”帮办团深入基层巧解百姓矛盾,促进和谐乡村、社区构建;《经济日报》解析沧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中新社报道京津冀三地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共享,优化区域养老资源布局。
人民日报
河北将建立知名企业名称保护名录库
11月2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河北将建立知名企业名称保护名录库》。报道称,河北近日出台了《河北省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这是河北首部统一规范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文件,适用于全省各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细则明确提出,将建立“知名企业名称保护名录库”,加强对知名企业字号、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名称的保护,并规范名称申请流程,此举提升了企业名称登记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名称登记实行自主申报,申请人可通过线上系统或登记窗口提交信息。此外,细则还对企业名称中使用“研究院”等字样作出限制,相关名称须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名称争议的裁决机制也得到进一步明确,以保障程序合法、处理高效。
新华社
《2025年雄安新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
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数字智能类等岗位将成雄安新区引才育才重点领域》,介绍了《2025年雄安新区人才需求目录》有关内容。目录显示,未来雄安新区人才需求将持续向高端化、复合化和新兴化方向发展,数字智能类、绿色低碳类、公共治理与社会服务类岗位将成为雄安新区引才育才重点领域。该目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河北省人社厅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编制,紧密结合新区当前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特点,系统梳理了疏解企业、高端高新产业、公共服务行业及传统产业四大类共200个典型且具前瞻性的岗位需求,涵盖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等领域,旨在为新区建设提供精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行动指引。

央视
平泉考古发现为红山文化研究再添新证
11月1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发《河北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 红山文化研究再添新证》。据报道,该遗址距今约5500至5300年,经过4年发掘,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共发现遗迹69处,出土陶、石、玉、木器等遗物100余件。这是燕山北麓青龙河流域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存。遗址包含积石冢墓葬区与祭祀区,分为上下两层,发现有中心大墓、陪葬墓以及房址、燎祭坑、坎祭坑等多种遗迹。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平面布局和砌筑方式,并首次在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发现结构复杂的坎祭遗存和石块堆塑“地母”等遗迹。等级分明的墓葬结构进一步证实红山文化时期已具备完备的礼仪制度,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光明日报
“五老”帮办团倾心解民忧
11月18日,光明日报客户端推出《河北临西:“五老”帮办 群众乐见》,报道了邢台市临西县综治中心牵头成立“五老”帮办团,以老党员、老法官、老所长、老干部、老治安积极分子为主要力量,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他们总结了“稳情绪、听陈述、查政策、定责任、调矛盾”五步工作法,有效提升调解实效。临西县综治中心还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成立法律援助队等方式,增强“五老”帮办团成员的政策水平和调解能力。围绕矛盾调解处理效果、群众认可度,综治中心每年开展社会调查摸底,及时修正工作偏差、弥补不足。今年以来,该团队已成功调解婚姻、邻里、经济等各类纠纷18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受到群众广泛认可。

经济日报
一条大运河带热一座城
11月17日,《经济日报》刊发《运河文化热沧州》。沧州市通过活化大运河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消费提升。新华区创新推出“新华美食美景地图”,标记0317火锅鸡、曹记熏鸡等非遗美食点位以及补山楼等历史景点地标。同时,依托大运河资源,推出“运河武风”武术体验,开设面塑、葫芦烙画等非遗工坊教学,并举办“运河故事”相声专场,使文化可观、可感、可参与。在乡村,生态种植园与农事体验项目被串联成线,形成“城区看非遗、乡村享休闲”的多元旅游格局。便捷的公交网络与共享单车微循环系统确保了游客30分钟可达各打卡点,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如今,沧州的文旅产业正从吸引“流量”向深化“留量”迈进。
中新社
京津冀养老“一盘棋” 异地养老更便利
11月18日,中新社中国新闻网刊发《京津冀多举措加强异地养老政策支持》。报道称,目前入住河北、天津养老机构的京籍老年人已分别达到1万余人与200余人。为打破地域壁垒,北京实行“政策跟着老人走”,向接收京籍老人的津冀地区养老机构发放运营补贴;河北也出台专项措施,吸引京津老人到河北养老。三地携手推进医养结合,成立覆盖542家单位的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扩容北京市远程协同平台,将河北56家机构纳入体系,开展远程会诊与照护指导。此外,通过连续3年举办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项目推介会,已推动签署60余项合作协议,落实资金约6.6亿元。下一步,民政部门将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环京延伸,并加强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互认,进一步优化区域养老资源布局。
(河北日报记者李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