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笔舞山河 魂铸千秋——舞剧《颜真卿》的艺术魅力

舞剧《颜真卿》剧照。河北省歌舞剧院供图

11月15日至21日,由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省歌舞剧院联合北京舞蹈学院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品以当代舞蹈语汇重构书法精神,以身体美学诠释家国情怀,让“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背后的血泪荣光与傲然风骨,有了可感可触的艺术形态。

叙事结构的诗意营造

中国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以线条的形态、节奏和力度作为艺术表达语言。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不仅构成汉字的结构基础,更承载了书写者的情感与审美意蕴。舞剧《颜真卿》并未拘泥于复刻颜真卿的生平轨迹,而是以《祭侄文稿》润墨、起笔、奋笔、枯笔、墨尽五重笔韵为叙事骨架,将人物生命片段与祭文书写过程交织,构建出当下书写与往昔回忆的双重时空。这种以点带面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有机串联起人物的精神轨迹,完美营造了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之间的艺术张力。

该剧叙事并非依托情节的推进,而是精准捕捉了最富孕育性时刻的情感节点,将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学转化为灵动的肢体语汇。舞者如多变的笔锋,于舞台的素宣上跳跃、翻腾,将书法艺术与身体艺术相融合。“润墨”时的苍凉孤寂,是直面侄儿首榇的痛彻心扉;“起笔”处的沉雄顿挫,是教侄习字的温情回溯;“奋笔”间的急促奔涌,为乱世抗敌的决绝与担当;“枯笔”时的飞白如骨,是忠魂殉国的悲壮;“墨尽”处的狂草变形,是颜氏家训振聋发聩的传承。这种编排既承袭了中国古典戏曲“以形传神”的写意传统,又符合现代舞剧“重内涵轻情节”的审美转向,使历史叙事有了诗性的灵动,在方寸舞台为观众铺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将历史的厚重与残酷诠释得淋漓尽致。舞剧还原了颜真卿作为常人的情感维度:他是疼爱侄子的叔父,是坚守气节的忠臣,是悲愤交加的文人。

舞台语汇的符号隐喻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充分展现了现代舞剧跨媒介融合的特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道具承载着深层的文化隐喻。近两米长的翎子堪称点睛之笔,灯光映照下覆着一层冰霜般的清寒,恰让其外在形态的柔中带刚与内在意蕴的忠义风骨形成呼应——时而如狼毫笔力遒劲,再现书法笔势的刚健力道;时而若利剑展露锋芒,彰显忠义肝胆的凛冽气场;更化作颜氏一族不灭的精神火种,让风骨与气韵贯穿始终。其他道具同样寓意深厚。少年颜季明手中抖动的毛笔,飘散出天真烂漫的少年意气;朝臣手中旋转的笏板,隐喻朝堂斗争的旋涡;风霜中被扛起的座座石碑,是世代英魂屹立不倒的责任与担当。而十余盏写有不同姓氏的红色灯笼次第下落,象征着乱世中无数家族的飘摇,最后颜氏灯笼黯然熄灭,浓缩了一个家族在乱世中的坚守与牺牲,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视听语言进一步强化了符号的表意强度。暖黄色光线透露着蓬勃、自由的生命气息,粉紫色灯光交织成朝堂的颓靡腐败,蓝色光影勾勒出贼子的魅影幢幢,血色红光渲染出土门关战役的惨烈悲壮,这些色彩成为人物心境与时代氛围的视觉隐喻。音乐的节奏、旋律也与剧情完美同步。习字时笛子的明快清朗,朝堂暗斗时电音的诡谲丛生,殉国之际人声的悲怆彻骨,书写祭文时琴音交织、萧瑟苍凉,使听觉成为强化情感深度的有效载体。服装的符号隐喻亦不容忽视。朝臣黑袍与红袍的更迭,少年的白蓝衣袍……每一处细节皆于无声中诉说着历史。

家国情怀的当代转译

舞蹈的本质是身体的艺术。肢体语汇源自心灵的悸动,剧中颜真卿的肢体表达始终跟随情感起伏转变。教侄习字时,他肢体舒展,动作轻柔,指尖的弧度满是温情与耐心;朝堂抗奸时,他脊背挺如青松,每一次抬手皆是据理力争;而接侄首榇瞬间,他身体蜷缩,仿佛被悲痛抽走了所有力气——这种肢体的反差,无需一句台词,便将锥心之痛传递得入木三分。尾声“墨尽”时,颜真卿再次挺直的脊背,扛起的已不是个人荣辱,而是“不负颜氏、不负家国、不负苍生”的家国大义。

反派人物的肢体语言同样丰富。“相”慵懒仰坐、轻捻花朵,散发着小人得志的狂妄;“贼”的嚣张则藏于紧绷的肌肉张力和高扬的下颚线条里,其爪牙的傲慢与谄媚也刻画得细微深刻。突然升起的舞台,更是将贪生怕死的朝臣惊恐的样子有意放大。小人物的这些肢体细节没有刻意丑化,却借由夸张、对比、象征的手法,构建起艺术表达的张力。

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成为千古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缘于字里行间的人格力量。舞剧《颜真卿》精准捕捉“书为心画”的核心要义,将舞蹈的动势张力、书法的笔势气韵与人物的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让宏大主题回归个体生命体验,引领观众穿透历史烟云,叩问个人与家国、小我与大我的永恒主题。剧中,颜真卿的家国情怀是在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的冲突中淬炼出的生命自觉。这种细腻的呈现方式,让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能够跨越历史,洞悉忠义精神的当代回响:它不是盲目的牺牲,而是对正义的坚守,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落幕时分,青灯残影间,舞台上只有黑白二色勾勒出的无尽空间。颜真卿的身影与《祭侄文稿》的墨痕交叠相融,舞台上的铮铮风骨与史册中的赤胆忠心共振。舞剧《颜真卿》让我们在笔墨流转间,读懂了一份跨越千年的赤诚,感受到生生不息的脉动。这份力量,是颜氏家训的薪火相传,是家国情怀的延绵不绝,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巍然挺立的精神脊梁。(田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