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福建宁德前,对那里的海很是向往,没想到最先见到的却是山。
从宁德市区向西北方向行进,一路经过许多隧道,每条隧道都代表着闽东的一座山。雾绕在山尖,路挂在山腰,寿宁县下党乡,就藏在这一座座大山之后。
曾经的下党乡贫穷且闭塞,是福建全省唯一的“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固定办公场所。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之后,习近平同志又两次来到下党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1991年,下党终于开通了第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30余年过去,曾经“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下党乡,已建设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车至下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鸾峰桥。作为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最多的区域,宁德被誉为“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现存建筑历史60年以上的木拱廊桥52座。鸾峰桥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鸾峰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重建,以“长、高、险、奇”著称。桥身全长47.6米,宽4.9米,拱跨达37.6米,是世界已知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屋桥,被专家赞为“从形式到内涵都极具感人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
廊桥静卧于日夜奔流的修竹溪上,以榫卯结构为主,不需寸钉片铁,只凭木构件的巧妙衔接,便能稳稳扛住百年风雨,不禁令人称奇。廊桥之上,木梁交错,斗拱层叠,桥面铺着平整的木板,两侧设有围栏和长凳,供行人休憩。想来旧时,这里不单用于通行,也是商旅歇脚、乡民闲谈的好去处。站在桥中,听风吹过廊檐的轻响,看桥下溪水潺潺,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印痕。“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这种独特的桥梁样式,让人深刻感悟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鸾峰桥旁,一座载满故事的古村落——下党村,便依偎在大山的褶皱里。
青山连绵,一栋栋黄墙黛瓦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墙面经过岁月的打磨略显斑驳,却更添几分古朴韵味。家家户户门前挂着雅致的红灯笼,房前屋后常有植物点缀,或是几株翠竹,或是一簇野花,为整个村落平添了几许色彩。
沿青石板路在古村的街巷间漫步,王氏宗祠、乌金陶非遗传习所、廊桥技艺馆等呈现出各自的古拙和精彩。由古厝变身的下党画苑内,满墙的油画主题都是当地的秀美山水,让人望之心动。据说画苑主人是来自古田的“新村民”,被这里的青山绿水吸引,如今已在此安家落户,经营的民宿也总是住客盈门。
今日下党,处处可见活力满满的乡村振兴新景象。依托秀美山水和古建民居,当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难忘下党”主题馆、党群连心路、中国传统村落等连成旅游带,催生了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让下党人在家门口安心地吃上了旅游饭。
从当年交通闭塞的贫困之地,到如今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和美山乡,这幅时间长卷里,有摆脱贫困的决心,有弱鸟先飞的追赶,有滴水穿石的坚韧,更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
离开宁德那天,起了个大早,特意去看海。在金蛇头村的观景台上,海风迎面吹拂,却让人生出了一丝暖意。日出时分,海面金光闪耀,渔船在霞光中启航,浅滩在阳光映照下如同洒了一层细碎的金粉。远处是山,眼前是海,青山拥抱大海,翠绿蔚蓝交融,山海激荡间,升腾起朝气蓬勃的新宁德。(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