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与孩子“零距离”结对帮扶
——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崇礼
冬日寒意渐浓,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11月18日,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崇礼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主持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们走进校园与社区,展开了一场场生动而温暖的艺术交流。
“同学们,朗诵时吐字要清晰,情感要发自内心,让听众能感受到文字里的温度。”崇礼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室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鞠萍姐姐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俯下身来,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从吐字归音到气息控制,从情感表达到舞台表现,一一细致点拨。
“鞠萍姐姐的指导太实用了!”该校五年级二班的宋委泽练习完一段朗诵后兴奋地说,“原来朗诵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用心传递情感。只有用心体会了文字,再加上技巧,朗诵出来的内容才会有感情。”
鞠萍在接受采访时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给喜欢艺术的孩子们,给他们埋下热爱艺术的种子,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她表示,艺术素养要从孩子抓起,通过学习朗诵《中国话》这样的作品,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品格,筑牢文化根基。
隔壁教室,青年歌唱家王喆的声乐课同样热闹非凡。她用“吹蜡烛”“打哈欠”等生动比喻讲解发声技巧,带领孩子们进行气息训练,现场示范如何用不同音色表达喜怒哀乐。当《小美满》的旋律响起,王喆与孩子们齐声合唱,歌声穿透门窗,回荡在校园。
舞蹈教室里,舞蹈家刘芳正耐心纠正孩子们的手位与步伐。“注意节奏,感受音乐与身体的对话。”她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孩子们跟着节拍舒展肢体,专注的小脸上写满对舞蹈艺术的向往。
与此同时,在裕兴路社区,歌唱家张英席和萨克斯演奏家吴云南也对社区合唱团和崇礼新农民乐队进行了专业指导。从发声方法到乐曲处理,艺术家们倾囊相授,社区居民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文艺要走进生活,服务基层群众。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帮扶,让艺术真正扎根在基层,温暖寻常百姓的生活。”张英席表示。
“此次结对帮扶活动,是一次专业的艺术辅导,更是一场接地气、暖人心的美育实践。”崇礼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张志兵说,艺术家们带着真情实感来到学校,用专业素养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这里,也为学校艺术工作的提档升级注入了动力。(河北日报记者 刘雅静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