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圣殿——墨西哥玛雅文明展”亮相河北博物院
穿越千年雨林 对话神秘玛雅
11月15日,记者踏入河北博物院北区二楼15号、16号展厅,仿佛瞬间穿越至潮湿幽深的热带雨林。眼前高耸的“丛林圣殿”打卡装置与摇曳的绿影,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当天,由河北博物院与墨西哥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的“丛林圣殿——墨西哥玛雅文明展”正式开展,一直持续至2026年5月6日,邀请每一位游客共赴一场探索玛雅历史辉煌与精神奥秘的旅程。
陶像静立,壁画低语,石刻无声……步入展厅,209件来自玛雅古典时期的珍宝静静陈列,它们从信仰世界、权力结构到生命哲思,全方位勾勒玛雅古典时期的精神图谱与生活实景。一件发现于奇琴伊察遗址圣井内的美洲豹形旗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走近细看,这件文物以曲折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只扭头张嘴的美洲豹形象,它的背后还有一处用于放置杆状物体的圆孔。
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文博馆员刘昕悦介绍,这件美洲豹形旗座是玛雅宇宙观中“冥界太阳”的象征,太阳在夜晚变成一头通体斑纹的美洲豹,以爪牙撕裂黑暗、以呼吸催动黎明,最终变为重生的朝阳,融合了死亡、混沌与希望之意。
线条简练的兔形容器、立体写实的猴形陶盆、灵动小巧的负鼠小雕像……展厅还有许多动物题材的文物。在玛雅人的审美世界,不同动物皆有象征意义——猴子是艺术、文字和智慧的象征,兔子是多产和繁衍的代表,蛇代表生命的能量,狗是人类的忠诚伙伴……对万物符号的认知,充分体现了玛雅人对自然的感知和敬仰。
您是否好奇玛雅人长什么样呢?展览“尘世舞台”单元提供了详细答案。“玛雅人喜欢打扮自己,从头部、衣服到耳朵、牙齿,玛雅人对审美的追求涵盖了身体的每一处,展厅中49个人物陶像组团亮相,可以让观众切身感受玛雅人的样貌特征。”刘昕悦介绍,就社会结构而言,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呈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统治者与王室家族居于顶端,掌握最高权力;其下是为宫廷服务的武士、乐师与工匠等群体;广大平民则主要从事手工业、农业与建筑等劳动;最底层为奴隶与战俘,他们毫无社会地位,这些陶像形象丰富,是玛雅芸芸众生的真实反映。
文字体系是玛雅文明最卓越的成就之一。玛雅人在公元前5世纪创造了一套兼具表意与音节功能的象形文字体系,文字的形成有效推动了知识的持续积累与代代传承,本次展览就展出了玛雅的象形文字石板、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灰岩王座等珍贵文物。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文博馆员王铎介绍,展览设计核心理念是让观众从进场就沉浸式走进玛雅世界,“丛林圣殿”打卡装置先拉近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展厅则运用白、绿、黑三色,对应玛雅宗教宇宙中的上界、中界、下界,同时融入大量玛雅纹饰与建筑符号,让森林金字塔灯箱、玛雅式建筑和文物与灯光相互呼应,既清晰传递玛雅文化内核,又能让大家直观感受玛雅文明的神秘与厚重。
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河北博物院持续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先后推出“技臻于美——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五色之金——亚洲古代金属艺术展”等优质展览,本次“墨西哥玛雅文明展”作为“讲好世界故事”系列的重要跨年力作,旨在搭建中墨文明互鉴之桥,促进两国人文交流,再续文明对话新篇章。(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