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驱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要变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河北作为农业大省,要立足省情农情,系统推进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先进技术应用
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育种、种植、养殖等环节应用。加快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育种体系,大幅提升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大力发展智能灌溉、精准饲喂、病虫害智能识别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控。积极推进智能采收调度、移动预冷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构建精准高效的农业信息感知与决策体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开展农业专用传感器、农业大数据模型、智能决策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农业监测体系,为精准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预警等领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帮助农民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
夯实数字底座,筑牢基础设施支撑
聚焦基础设施与装备服务两大关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智能装备供给与服务模式,为农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构建全域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延伸覆盖,综合运用5G、低功耗广域网、低轨卫星通信等先进技术,构建全域覆盖、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农业信息通信网络。
大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与创新服务模式。加快研发适合小农户使用的轻简型智能装备和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的高端智能农机,积极发展“共享农机”“农机租赁”等服务业态,降低农户使用投入成本,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水平。
推进全链赋能,加快产业升级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数智化转型贯穿农业生产、流通全环节,加快农业全链条现代化升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深度应用。从种植养殖到销售流通,再到企业管理和农户服务,推动全链条数智化转型。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精准型转变。
着力打造智慧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建设高效协同的冷链物流体系,建立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和价值最大化。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农业数字化领域集聚,形成推进农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大合力。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对智慧农业建设、数字技术应用等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开发“数智化专项贷”“智慧农机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提供专项信贷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数字化建设。
建立健全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数智化建设。重视数据资源整合与标准建设,建立统一的农产品数据中台、数据接口和共享标准。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培育数智人才
人才是驱动农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要素。要坚持引育并举、分层施策,打造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数智人才队伍,为农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持续人力保障。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引导,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支持高校开设智慧农业相关专业。建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数智人才创新活力。
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数字技能培训。通过建设“农技小院”、数字农业培训基地等方式,培育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人才。
(作者滕桂法 张昱婷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