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弥漫,久而不散。11月7日,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茫茫雾气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早饭过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博士生高博文骑上三轮车驶向田间,开始了一天的科研工作。
“实验室与田间有着本质区别。田间的环境复杂多变,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获取农作物最真实的生长数据,得出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成果。”说这番话时,高博文目光坚定。自去年开始,她与学弟学妹们扎根在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身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研实践中。

11月11日,张志清站在科技驿站前,向记者介绍驿站建设相关情况。
农忙时节,也是科研任务最繁重的时候。每到中午,农民可以回家休息,而这些来自高校或是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连个午休的地方都没有。“看着专家们在盐碱地上辛勤工作,而中午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建一个科技驿站。”张志清说道。
今年59岁的张志清是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该合作社承担了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旱碱麦)创建。创新驿站成立以来,吸引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十余家科研团队。合作社也成为中国科学院盐碱地重大科技专项技术验证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会试验基地、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和养分管理岗位试验基地,并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因此每到农忙时节,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11月7日,入住科技驿站的两名硕士研究生正在整理内务。房间内,空调、洗浴、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
“为给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建设一个科技驿站非常必要。”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旱碱麦)首席专家徐玉鹏介绍,得知张志清计划自筹资金建设科技驿站,他由衷敬佩。“他不用国家一分钱,自筹近60万元建设科技驿站,从7月动工到10月底完工,让科研人员顺利入住。”
步入科技驿站,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长”在泥土里。徐玉鹏介绍,驿站共有18间住房,每个房间内空调、卫生间、洗浴设施一应俱全。“除了住房外,办公室、会议室、食堂、自习室、储物间等功能区全部配备齐全。”徐玉鹏边走边介绍每个区域的功能。

11月7日,河北农业大学的几名研究生离开科技驿站去田间搞科研。
高博文入住科技驿站已有半个月。“以前从田里回来还得自己做饭,现在有专门的厨师和宿管,生活设施齐全,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投入科研。”谈起现在的生活,她难掩喜悦。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鹏宇也深有同感:“入住以来,工作和生活都很方便,饭菜可口,生活无忧。”
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单产提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徐玉鹏指出,入驻驿站的专家团队研究领域广泛,涵盖旱碱麦新品种选育、植物营养、土壤改良和农业机械等。部分团队还承担着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及省市级的推广项目,示范推广了多项农业新技术,如“旱碱麦—绿豆—油菜—高粱两年四作稳定种植技术”、夏玉米宽窄行增密种植技术、盐碱地地下渗灌排水降盐土壤改良技术等。
“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智慧与付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笔投入,我觉得非常值得。”雾气渐散,站在科技驿站的小院中,张志清欣慰地说。(燕赵农村报记者 郭庆峰)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