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热评丨社会救助升级,让民生底色更暖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切实保障民生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不少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推动社会救助模式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

保定市积极推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聚焦低保对象、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构建“基本生活保障+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关爱服务支持”的四维立体救助框架;作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藁城区在石家庄市率先探索以“物质+服务”兜底保障形式,在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的同时,聘请第三方公司为困难人员提供居室清洁、康复护理、紧急送医等28项服务……各试点的一项项创新举措,瞄准困难群众的具体需求,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不仅兜住了民生底线,更探索出了有温度的救助路径。

过去一段时间,传统的社会救助主要以现金和实物救助为主,这种救助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在照料服务、精神慰藉、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全链条救助帮扶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就显得尤为必要。

“以前觉得养老就是吃饱穿暖,现在才明白,有人关心、惦记,才是真的暖”“原来只是给钱给物,现在的社会救助是我需要什么,就能提供什么”……这些温暖的话语,正是服务类社会救助的生动注脚。从物质保障的“基础供给”到“物质+服务”的精准滴灌,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探索不仅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也让困难群众感到温暖,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切实体现。

服务类社会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持续发力。在制度设计上,要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梳理形成涵盖民政、教育、卫健等多领域的服务清单,明确服务标准与流程,让救助有章可循。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服务类社会救助服务平台,让申请、点单、派单、服务、测评等事项办理起来更为方便。同时,要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施策,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精准匹配服务资源,推动救助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推行服务类社会救助,本质上是民生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这种救助方式,实现了从“群众上门求救助”到“政府主动送服务”的转变。这也提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不仅要有为民情怀,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妥善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期待相关部门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举措,不断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贾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