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在邯郸市新育幼儿园托大班,老师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摄
11月5日,邯郸市妇幼保健院二楼孕产保健门诊,已经怀孕11周的王琳在医护人员帮助下,成功建立档案,用来记录孕期各项检查检验结果。
刚查到怀孕时,王琳就期待能有一个过来人帮助她,指导孕期检查,缓解她的焦虑。
“到了孕产保健门诊,就有医护人员引导我每个流程,这让我十分安心。”王琳说。
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她下周就可以做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包含无创DNA检测和耳聋基因筛查两个项目。
“我之前了解过,这两项检查费用不少,没想到我可以免费筛查。”王琳说,医护人员还邀请她进入“孕期小管家”的微信群,遇到问题可随时提问。
生育健康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盼。
为织牢织密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各阶段全链条出生缺陷防控网,从2019年开始,我省开展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项目,至今免费筛查累计450余万人次,出生缺陷防治持续强化。
做完当日的检查,王琳看到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11月份的线下课程,很多都是自己想了解的内容。
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李燕介绍,孕妇学校每天都会为孕妈们开两到三堂公益课,内容从孕期检查项目解读、孕期饮食指导到新手爸妈训练营、产后瑜伽,全方位打造生育友好环境。
近五年来,“友好”这个词藏在生育的每个环节里:是让妈妈们有尊严地迎接新生命,更是让每个家庭在迎接宝宝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11月2日,邯郸市民张芳的宝宝出生了。
新生儿出生是一件喜事,让张芳更高兴的是,给孩子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首签)、户口登记等手续,不用来回跑了。
生产前,张芳和丈夫十分紧张,不知道宝宝的手续从哪一步办起,也不知道要跑多少地方。
“我生完宝宝后,医护人员告诉我们,可以在线上办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我们一下子就放松了。”张芳说。
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指的是,新生儿父母可以一次性线上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首签)、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登记、本省户口登记、预防接种证办理、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生育津贴申报、社会保障卡申领、新生儿居民医保登记、新生儿居民医保缴费等9个事项。
去年11月,我省正式启动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线上办理程序,通过“一网受理”多部门协同办理,事项累积最长办理时间由之前的将近25天减少至最快2天,通过重塑办事流程,群众办事跑办次数由之前的9次压缩为零跑动。
11月5日,张芳身体恢复了不少,给宝宝起好名字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线上申请。
打开“河北出生一件事”微信小程序,选择线上办理,输入申请人姓名、手机号,填写宝宝的姓名,上传张芳夫妻二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结婚证,提交申请,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
看到“河北出生一件事”中的生育津贴一项,张芳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的生育津贴可以直接发放到手中。
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我省这几年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也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来支持。
我省于今年7月1日起在所有统筹区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减少了“单位中转”环节,提高发放透明度,提升参保职工满意度,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我们还可以申请育儿补贴。”张芳说,等一切手续办好之后,她便可以申请了。
前不久,邯郸市民苏航帆提交的育儿补贴申请已经通过。“补贴申请流程很顺畅,每月有300元的补贴,养娃又多了一份底气。”苏航帆说。
苏航帆的女儿恩恩,2岁8个月,在新育幼儿园托大班入托近半年了。
每天7时50分,苏航帆骑着电动车带着恩恩,骑行5分钟,就到了新育幼儿园。
半年前,苏航帆还在为“谁来带娃”发愁。夫妻俩都要上班,双方父母年纪大了。
直到她发现,离家不远的新育幼儿园开办托育班,小区里不少宝宝都在那里入托。
选址就近、托育价格合理、提供专业服务,这是苏航帆理想中的托育机构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在一番调查后,她决定把孩子送到这里。
恩恩入园前,还没有戒掉尿不湿,吃饭也有些挑食。入园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恩恩成功戒掉尿不湿,也逐渐养成不挑食、规律作息的好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强了,变得更开朗了。
“孩子放在托育机构,不仅能保障其冷暖、饮食健康、安全,还能由专业保育人员根据每个孩子的月龄特点进行专业看护。”苏航帆说,“老师每天会跟我反馈孩子的状态,比我自己照看还要精细。”
托育班还基于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为孩子们提供体验式、情景式、游戏性的课程。
新育幼儿园园长杨霞介绍,该园从2021年开始设托育班,开设托育班前,园里筛选了4名教师和2名保育员参加系统培训,保证托育班的托育质量。并且从事托育工作的保教人员参加保育师资格考试,取得了保育师资格。
近年来,我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举措,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普惠托育机构,更好呵护3岁以下婴幼儿。
从生娃的安全、保障,到养娃时的托育、照护,诸多细节都在政策的“大盘子”里,我省织起了一张从生育到养育全链条支持的保障网。(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