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彼刻,是晚上八时半。在距离地面万米左右的高空,我暂时关闭头顶的阅读灯,扭头望向窗外。右侧机翼尖上的绿灯划开夜色,随客机向前飞行。机翼下厚重的黑色云幕,遮住万家灯火。只有不远处一片薄纱样的流云,将大地上星星点点闪烁的光盏,晕染成一只展翅的“金蝶”。
座位前的小桌板上,一本小说精选集的纸页还展开着。书里收入的中篇或短篇小说佳作,人物、情节、环境,来自人间烟火,又高于尘世生活,让我联想到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人、一幕幕微小却拨动心弦的细节、一帧帧亲临或不曾置身的场景,惹我轻笑,引我思索,令我恍然。著者是一位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老师,为人低调热诚。老师知我喜读爱写,三年前这本书出版,第一时间签名寄赠,上款我的名字后紧随“批评”二字。我深深感佩,就着新鲜的墨香逐字逐句拜读完,掩卷回味一番,小心翼翼珍藏于书架上。此次出行前,我又小心翼翼将老师的赠书从书架上抽出,和另外几本书刊一起装入保鲜袋,安妥放入随身的背包。
“金蝶”向后方曼舞远去,最终如一本纸页展开、墨香犹鲜的书亮进我心里。
那次长假之旅,目的地是昆明。走下坐了近三小时的飞机,乘上地铁已是晚上十点,到住处还需一个半小时。在地铁上手机闪亮的屏幕丛中,蝶翅般展开的纸页格外显眼。我双手捧书,独享一页页清清淡淡的文字香。
小住的居所简单洁净,百合、雏菊、康乃馨,各插一束在瓶中,分散在房间里,又轮流被置于书桌上。花香染着书刊的纸墨香,伴我度过吃饭睡觉、欣赏异地风物和人文景致之外的时光。
午后,我在住处附近的公交站候车。路边小区铁栅栏内的树丛中藏着几棵四季桂,枝叶上小米粒般的金黄桂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树丛下是一个小水池,一大一小、背上花纹有别的两只龟,大概是夫妻,也或许是母子,正紧挨着趴在池中一块布满青苔的石头上,仰着头,舒直后腿晒太阳。我悄无声息举起手机,拍照定格了它们幸福相依的模样,然后转身背对它们,站立在幽幽弥散的桂花香里,从包中取出一本杂志,翻开印有精短美文的纸页,鼻尖和目光亲近着芬芳的文字,默默阅读,等车来。默读在摇摇晃晃前行、每站必停的公交车上延续,直到抵达滇池边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遍植水杉,清幽秀美,有水有苇有花,有鱼有鸟有蝶,西邻浩瀚广阔的滇池。淡绿的滇池水波汩汩吟唱,向着岸边银白松软的沙滩和灰黑盘曲的水杉树根,扬起一层层清亮柔美的音符,冲着远方云雾变幻的山峦歌咏而去。身着各色服装的游人,如水流在银滩上涌动,语声不同,仪态各异,每双眼睛、每部手机都记录着当下的美好。我沿着水杉下石板和木质步道游赏一圈儿,驻足沙滩,近观、远眺良久,仍不舍离开,便在距滇池十来米的简易石凳上坐下,掏出杂志,再次翻开。头顶是鲜绿的叶帐篷,耳边是起伏的水旋律,眼底是灵动的字花朵,清新的空气里,有脚下沙石潮润的味道,有身后黄金菊清香的味道,有纸上文章意蕴无穷的味道。自然与哲思、真情的香气,充盈了一颗愉悦的心。愉悦的原因之一,是纸页间熟悉的作者名字。其中一位作者,是多年前我在大连参加笔会认识的姐姐。去大连的路上,我与她还不相识。同一列绿皮火车、同一节车厢内,我们两个年龄相近的女子,隔着几排座位,各捧一本书,埋头阅读纸页间的文字。我偶尔抬头,心底暗暗猜测:聚精会神读书的她,可能也是去参加笔会的文友吧?到站后,她与我一起下车,果然被我猜中。笔会之后,我们成为文字往来的挚友,阅读书刊,纸页上看到彼此的名字,都会遥表欢欣。
每至陌生城市,若时间充裕,我必去的地方,是书店或图书馆。这回出游,在昆明的县级市安宁,我走进青龙街道小小的乡愁图书馆。寥寥几排书架上,摆列着数目有限的书籍。在印有书名和著者的书脊中,竟然夹着我十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异乡旅途,拙著在手,泛黄纸页间的文字,依然散发着我旧日写下它们时的心香。
旅途纸页香,藏着烟火人间的喜怒哀乐,藏着平凡读者的热爱与坚持,藏着钟爱写作者的灵感、深情与智慧,藏着孕育文字硕果的一路良因,藏着一只只会飞的“金蝶”。清香的“蝶翅”,载着尘世之光,朝四面八方的目光翩翩翻飞。(王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