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富岗苹果、保定冰柿、迁西板栗……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怎样进一步深挖“土特产”优势,打造更多爆款农产品?本期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三位政协委员献策支招。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宣利:
发挥集群效应
把“小特产”变成“大产业”

近年来,保定市立足磨盘柿独特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以冰柿加工为切入口,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柿子种植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全流程体系。目前,全市冰柿产业产值突破3200万元。
推动特色农业升级为“大产业”,建议进一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助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要素,培育“土特产”龙头企业,塑造地域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由分散向集约转型,以集群效应提升质量与效益。
■省政协委员、河北鹏沃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宸:
上下游抱团发展
促进产业全链条升级

前不久,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旱碱麦产业协会揭牌成立,首批53家涵盖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的企业成为会员,标志着黄骅旱碱麦产业从单兵作战迈向抱团发展,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许多农业企业单打独斗,在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上力不从心。打造更多“土特产”爆款农产品,建议各地借鉴沧州的经验做法,鼓励企业“抱团”开拓市场,比如组建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种植加工标准、搭建数字化溯源体系、运营区域公用品牌等,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整合政策、金融、人才等资源,助力产业全链条升级。
■省政协委员、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焦宏业:
借力文旅宣推
叫响“土特产”品牌

近年来,魏县深挖梨文化与成语典故内涵,研发70余款梨主题文创产品,推出3条农文旅精品线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文旅同步发展。今年举办的“成语邯郸·礼遇魏县”赏花行活动,吸引游客353.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进一步叫响“土特产”品牌,既要抓品质,也要会营销。探索农产品发展新业态,可将“土特产”与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实现卖产品与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相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电商平台、直播经济等发展,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更多“土特产”走出家乡。(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