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围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放松。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增进民生福祉,关键是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以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丰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种类与数量。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要牢记“国之大者”,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考虑问题、推进工作,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在接力奋斗中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对于河北而言,要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把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转化为澎湃发展动能。要坚持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深化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领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标准建设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在承接中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跨区域资源互补与成果共享。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更充分、便利地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科技赋能服务创新,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与可及性。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优质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完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护,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张云飞)
(作者系燕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