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十五五”时期的第一项战略任务,凸显了实体经济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坚实物质技术基础支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承担着为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开创全新工作局面的重大任务。在这一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世界百年变局等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正向循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物质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物质水平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来表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的物质生活往往越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只有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上阶梯式推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势不可挡的历史进程。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是其物质生产能力的体现,国家之间的差距基本就是物质技术差距。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唯有立足实体经济,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构建起稳固、坚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一再强调发展要聚焦实体经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内外发展局势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提出新课题。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必须夯实产业基础。现代经济是体系化的、规模化的,生产分工高度专业化,生产组织形式与技术形式有效结合在一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系化的竞争。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实体产业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载体。实体产业已经成为生产力、财富、技术和就业的综合体,有效保障了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和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愈发明显。我们要立足实际,抢抓机遇,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十五五”时期,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就要聚焦制造业发展,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从实际看,传统制造业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短板弱项。传统制造业涉及面广、社会参与度高、带动力强,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但与建设现代化强国、制造强国的要求相比,总体水平不够高,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大力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要在结构优化中推动技术迭代和品质提升,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提升产业附加值、国际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促进产业全面发展,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积极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大批独角兽企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国际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得好,就能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要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监管改革,完善支持政策体系,防止货币空转、金融虚假繁荣、经济脱实向虚。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宗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生活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水平融合。“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内循环显著进步,国内创新链和产业链基本融合、国内循环更加顺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大大加强。“十五五”时期,要继续拓展产业关联,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国内循环价值体系完善和提升,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价值实现功能,让国内创新更快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的发源地、首发地、首试地,不断增强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韧性,提高国内制造业的产业中心度和国际关联水平。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稳定性和高水平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构,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增强国内网络体系的速度、密度和连通性,提高国内通达性和国际辐射能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付敏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