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健康科普决不能被流量裹挟

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或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推销和销售医药产品、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发布通知,针对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提出十条负面行为清单。

作为疾病的治疗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医务人员上网宣传科普医学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既是其职责所在,也满足了大众之需,绝对是好事一桩。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加入网上科普队伍,在保证科学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制作发布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健康科普知识,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流量的裹挟下,一些医务人员特别是“网红医生”的网上直播渐渐走了样、变了味,背离了医学科普的初衷。比如:“妇科医生”带货男士T恤、“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的有之;过度渲染某些症状或疾病的危害,继而诱导进行非必需的检查或治疗的有之;宣扬“一招治愈”“吃这个就不用吃药”等极端观点,干扰患者正规治疗的有之……凡此种种,均是将健康科普视为牟利手段,“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败坏了医疗行业的形象。

健康科普决不能成为牟利工具,必须回归科学公益的本质!此次十条负面行为清单的发布,在为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划定明确红线的同时,也为根治健康科普乱象开了一剂良方。不得在健康科普中出现低俗、“擦边”、哗众取宠、话题炒作等不良内容吸引流量;不得发布未经科学验证、虚假错误内容,不得断章取义曲解专业指南、行业标准……这一条条便于操作的“硬杠杠”,都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医疗科普可以“接地气”,但绝不能“商业化”;医学知识可以通俗化,但绝不能“扭曲化”。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医务人员的网络行为,并非限制其科普热情。相反,这是在为真正的科学传播扫清障碍。当“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得到遏制,那些认真做科普、用心传播知识的医务人员才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公众才能接触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健康科普关乎人民生命健康,不容野蛮生长。健康科普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要“靠谱”,不能“离谱”。期待在十条负面行为清单这一规范的引领下,广大医务人员坚守科学和道德底线,推出更多“跨界出圈”的优质健康科普作品,共同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助力健康中国美好愿景的实现。(古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