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代“新农人”通用要求》于11月5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现代“新农人”地方标准,明确了相关定义、分类、核心要求及管理规范。(据《浙江日报》11月11日报道)
当前,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以新理念、新技术为农村带来新生机,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但“新农人”身份界定模糊、相关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发展。浙江聚焦现实需求出台地方标准,为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出积极探索,有助于鼓励、支持“新农人”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该标准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人才的评价精准适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人才分类上,该标准构建了“领域+特色”双层分类体系,按照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大领域,将“新农人”细分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管理人才、乡村电商促富人才等10类,全面覆盖当前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核心人才需求,给“新农人”提供了明确的身份认证,消除了以往身份界定模糊的痛点。在评价维度上,该标准明确了专业能力与从业经历、服务成效与带动作用等一系列具体指标,既为农村所需人才精准画像,也让“新农人”有了一份清晰的成长指南。同时,这一标准并未止步于分类评价,而是延伸构建了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将标准与评估评价、教育培训、创业孵化等工作深度衔接,为“新农人”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对于“新农人”来说,该标准让职业发展有标准可依、有路径可循,赋予他们职业尊严与发展底气,既让“新农人”成为一份有前景、有奔头的职业选择,也使得农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对于地方而言,这样的标准化人才管理体系让政策扶持更精准,人才培育更有实效性。
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浙江“新农人”标准是在农村人才评价、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具有示范意义。为农村找到急需紧缺人才,为人才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这样的标准创新不妨更多一些。(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