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保定:支部有作为 产业增活力

保定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支部有作为 产业增活力

11月4日,在定兴县南大位村的农田里,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飞手在用无人机查看白菜生长情况。侯虓摄

怎样种好地?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粮仓”怎样变“钱仓”?这一连串问题,曾是困扰农业大市保定的难题。

保定市有5124个村庄795万亩耕地,土地要素不活、发展方式单一、集体经济偏弱等问题制约着该市农业农村的发展。

2022年以来,该市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合作社完成从1.0版(土地社)规模经营、2.0版(农服社)精准服务到3.0版(三产融合的合作社)多元发展的“三级跃升”,走出一条“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经营有活力、集体增收入、农业大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服务升级 “菜单式”托管精准对接农户

近日,在定兴县东落堡镇南大位村的白菜地里,村民陈桂云忙着采收。“听了合作社技术员的建议,晚收了五六天,白菜菜心长了不少,这一亩地能多产100多斤。”陈桂云说,这块地虽然没有入社,却能享受合作社免费的“一喷三防”等农机服务,以及平价农资和专家指导等“菜单式”托管服务,省事又增收。

2022年,保定市推行的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1.0版)通过土地入社实现规模经营,有效破解“地块零散、效益不高”难题。为让这项工作惠及不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但需要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农户,2024年保定市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办农业服务合作社(2.0版)。

“2.0版的特点是‘土地经营权不变、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保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2.0版坚持“尊重农户意愿、提供精准服务”理念,创新推行“一元入社、科技赋能、全程托管、保险兜底”模式,让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也能享受现代化农业服务。

据南大位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林亭介绍,农户象征性出资1元即可入社,便能享受从耕、种、管到收的全链条服务。

“以前我们家有七八块零散地,因为地块小,就算多给钱,收割机都不愿来。现在‘一户一田’,合作社帮着我们把自种区的土地也平整好了,大型机械也能进田收割,效率高、价格实惠。”陈桂云说,入社门槛低,享受到的服务却很实惠。

除了农机服务外,像陈桂云这样的社员还能享受农资和农技服务。在农资方面,该合作社与优质企业合作,批量采购种子、农药,价格比市场价低15%至20%;在技术方面,合作社引入北京爱科农等科技企业,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目前,该村680亩自种区全部由合作社提供专业服务,惠及全村所有自种农户。

“保定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1.0版升级到2.0版,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保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新模式下建立了“农户点单、合作社派单、服务主体接单”的服务闭环,由农服社统一对接专业组织并全程监督质量。在收益分配上,形成“农户得实惠、集体增收入、服务主体有发展”良性机制,既直接让利社员,又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该市已成立195个党支部领办农业服务合作社,托管土地8.57万亩,有效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实现社员省心增收、村集体发展壮大、服务组织稳健运营的多方共赢,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模式创新 助推合作社迈向3.0融合新阶段

11月4日,在位于高碑店市方官镇宋鱼池村的益民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内,该合作社负责人李行在查看葱苗长势。“明年3月,这些大葱苗就能移栽到大田里,我们会在大棚内种植叶菜。这48个大棚至少能带动合作社增收30万元。”李行说。

长期以来,农户们单打独斗,管理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困扰着宋鱼池村的农业发展。“要是能让有技术、有设备、有资金的专业团队帮助我们发展就好了!”这是该村很多农户的心愿。

宋鱼池村的发展难题具有代表性。对此,保定市在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过程中,坚持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有利共享、风险可控原则,采用“农户+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户+合作社+企业”“联合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入农业职业经理人或第三方专业企业,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我们采用‘农户+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户+合作社+企业’双模式,依托专业力量来破解‘如何融资、如何经营、如何提质’难题。”李行说,这48个大棚就是由高碑店春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同时他们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和销售,实现专业化运营。

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专业规划下,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利用48个冷棚核心资源,实行“大葱育苗+叶菜”轮作;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建净菜加工厂、配套冷库,推进“大葱育苗—种植—净菜加工”一体化项目,预计年产值达8000万元。同时,构建以宋鱼池村为中心、辐射周边9个村的“鱼池”片区产业联盟,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闭环,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在夯实一产、做强二产基础上,职业经理人更以“农业+”的融合思维,激活乡村多元价值。他们深挖村庄辽宋历史文化、林带生态等资源,结合交通优势,与极速部落等企业合作打造“农文旅体商”综合体。目前,高固路(高碑店至固安)、301县道两侧林带的油菜花已出苗,明年“五一”将推出赏花、露营项目;露营基地、创想乐园正在规划,激光灯光秀、夜经济场景设计同步推进,努力让乡村资源转化为增收资本。

宋鱼池村的强村富民实践,是保定市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2.0版向3.0版迈进的生动案例。近年来,保定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行“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文旅”“合作社+康养”等,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努力构建支部引领、产业融合、科技赋能、多方共赢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范式。

如今,保定市乡村产业呈现出“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良好态势。比如,涿州市刁一村合作社将50亩坑塘废地改造成休闲农业观光园,20亩葡萄冷棚建设成集采摘、休闲、研学于一体的新型农业载体;安国市卓头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延长鸵鸟养殖产业链条,开发出鸵鸟蛋雕、鸵鸟毛制品等产品;蠡县南庄镇南庄村合作社与君乐宝家庭牧场等养殖企业合作,提供青储和黄储饲草,每年利润达30万元。

11月4日,在位于高碑店市方官镇宋鱼池村的益民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内,包村干部(右)和春峰葱业管护员(中)在查看大葱出苗情况。侯虓摄

多维赋能 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11月5日,在安国市东崔章村千倾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机手焦力伟操作着一台挖山药机,经过掘土、提根等操作后,一根根完整的山药被整齐地托出沙土地。

“以前一人一天最多挖半亩山药,现在这机器一天能挖10亩,效率高,挖出的山药断损少、品相好。”该合作社负责人焦书民说,这台设备价值18万元,幸亏有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支持,帮助合作社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让山药采收提质增效。

项目支持让合作社发展底气更足。今年3月,该合作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投资300万元建设石磨面粉生产线和药膳馒头生产线。目前,这两条生产线的设备已调试完毕,今年底前即可全面投产,预计年产值达700万元,将显著增加集体收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这是保定市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缩影。今年,保定市在项目赋能、科学评估、人才支撑、兜底保障等方面发力,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迈进,形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项目资金精准滴灌,为合作社壮大注入动能。保定市精准对接合作社需求,通过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主体单产提升等重点项目,助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今年,该市已有405个合作社,获得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支持,另有81个合作社获得规模主体单产提升项目资金支持。

科学评估分类指导,让合作社发展精准提质。今年5月,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质量评估体系》,从党建引领、管理运行、经营绩效、利益联结四大维度设置4类指标。今年5月至6月,通过自评、三方测评等方式完成294家合作社的实地评价,按照金穗社、实力社、成长社、起步社,实施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据了解,金穗社围绕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三产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实力社主攻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成长社强化造血能力,努力实现稳定盈利;起步社重点从规范性、规模化上下功夫,确保立得稳。

人才队伍强效支撑,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活力。该市把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拓宽其与合作社对接合作的渠道,对已经在合作社工作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等级评定等,充分激发其服务热情与专业潜能;搭建校企对接平台,用好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懂农业、善经营、留得住、用得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动态优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筛选市场认可度高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合作社服务。易县寨子村柿子产业合作社与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推动冰柿产业做大做强。

兜底保障筑牢防线,为合作社发展筑牢安全网。针对经营绩效受粮价和自然灾害影响的问题,市县两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服务中心牵头对接保险机构,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开发产值险、价格险等商业险种;整合涉农扶持政策,打通信贷融资增信、保险扩面、项目对接等堵点,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合作社集聚,确保政策红利实实在在转化为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动力。(河北日报记者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