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人民会堂内,一场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图片展,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6个篇章几百张照片,用今昔对比的方式,生动讲述着这座城市近年来的变迁。
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该市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奋斗目标,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品精雕细琢,坚持在二环内做“减法”、在二环外做“乘法”,真正做到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
近年来,这座城市变得更有底蕴、更加宜居、更具活力,城市建设发展深得民心,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
道路之变
从“走不通”到“一路畅”
裕翔街与南二环互通立交、新华路与西二环互通立交、槐安路与西二环互通立交……一幅幅快速连通工程的图片,记录着二环与三环从“各走各路”到紧密相连的过程。
走到“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展区前,家住新华区的高菊在新华路与西二环互通立交的照片前笑着说:“这条路我每天都要走,现在确实顺畅多了。”
道路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城市发展的脉络。近年来,石家庄将路网建设作为打造韧性城市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城市的“血液”流动起来。
打通“主动脉”。围绕民心所盼所向,大力实施道路工程,逐步形成了主城畅联、城郊融合的城市干线路网。和平路高架东延、谈固大街南延、高铁站南地道配套工程、胜利大街道路以及景观提升……一条条道路的延伸与连接,让市民出行更快捷。
畅通“微循环”。通过优化支路网结构、完善慢行系统,让市域交通“毛细血管”有序运行。新华路胜利大街、塔北路富强大街、塔北路翟营大街……城区206条规划道路陆续打通,有效疏解主干道交通压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地铁网越织越密。从2017年首条线路开通,到如今1、2、3号线初步形成贯穿东南西北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通车里程已达78.2公里。当前,4、5、6号线一期及1号线三期“四线同建”,未来总里程将接近140公里,城市活动半径进一步拉大。
从一条小街巷的打通,到一张路网的铺开,石家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着市民对“一路畅通”的期盼。
空间之变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展区内,一组城中村改造的对比照片吸引大家停下脚步。“住了几十年的地方,现在都快认不出来了!”桥西区宫家庄社区居民吴兵海指着老照片,语气里满是自豪。昔日拥挤杂乱的老房子,已蜕变为现代化的宜居社区,健身广场、小花园点缀其间,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样的变化,不止发生在宫家庄。方村、十里尹村、南北郄马村……一张张照片背后,不只是房子的新旧交替,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为了让市民住得更舒心,石家庄在城中村改造、危旧住房改造等项目上持续发力。2021年,全面实施9个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281栋回迁楼两年内完成建设,7263户居民顺利回迁。2024年,又有1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列入国家改造计划,将惠及1.92万户家庭。
走在展板前,一条条整治后的小街巷、一片片新建的公园绿地格外醒目。“推开窗能看到绿,走出门能见到景,老房子住出了新感觉!”这已成为许多市民的切身感受。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石家庄坚持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深挖历史脉络和文化元素,高标准完成2543条小街小巷整治;利用拆违腾退地、街头路旁空闲地等,新建1015个球类运动场、214条健身步道;对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见缝插绿,建起401座公园游园;通过架设桥梁、提升景观和完善绿地等举措,建成全长101公里的环城绿道……
“我家宝宝一岁了,每周末都会带他去不同的地方亲近大自然,现在可玩耍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市民王冰欣一边看展,一边计划着接下来的打卡路线。
城市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在不断提升。在“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展区内,几张照片记录下老旧厂房的华丽转变:石煤机厂区变身石美集城市微度假中心,棉一、棉二厂区打造为织音1953园区,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常态化举办“摇滚之夜”,正太饭店正以崭新面貌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老建筑“活”出了新生命,历史与今天在这里相遇,塑造着石家庄独有的气质与温度。

2024年12月31日,石家庄滹沱跨年音乐节顺利举办。(资料片)图片来自石家庄城市高质量发展图片展
同时,打造音乐、体育两大城市IP增活力。近年来,石家庄以举办音乐演出和体育活动为契机推动文旅融合,游客接待人次持续攀升,假期多次上榜旅游热门目的地。
格局之变
从“建设城市”到“经营城市”
走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展区,高铁片区新旧对比的照片,一下子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过去。曾经的石家庄高铁站周边,私搭乱建、环境脏乱等诸多问题长期存在,如今这里已成为展示现代化形象的“城市客厅”。
“过去一下高铁,感觉像进了村,如今这里公园、绿地、高楼大厦,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市民高强的感受,正是石家庄城市格局深刻重塑的缩影。

近日航拍的石家庄市太平河片区。(资料片)图片来自石家庄城市高质量发展图片展
近年来,石家庄全面分析梳理历史欠账和未来需求,不断探索优化城市体系的新路径和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创造性实施了高铁片区和太平河片区等六大片区建设、复兴大街和北三环市政化改造项目,积极推动石家庄都市圈建设,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联系紧密、支撑有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环内做“减法”。通过降低开发强度、拆除违章建筑等措施,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城市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44个“烂尾楼”全部完成整治,一批低端低效市场得到疏解。
二环外做“乘法”。大力实施拥河发展战略,太平河片区等项目的推进,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让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具潜力、更可持续、更有活力。
图片展上,太平河南岸的今昔对比令人震撼:昔日低矮的民房、废弃场地不见踪影,正在被加快建设的高品质住宅、美术馆、音乐厅等取代。在这片约8300亩的土地上,太平河片区规划展示中心、滹沱宾馆、卧虎山公园等相继建成投用,学府桥、林屏路等道路建成通车。
复兴大街、北三环市政化改造项目的高标准实施,旨在消除城市“割裂”现象。石家庄取消绕城高速内近百公里高速路收费,新建33对出入口,连通71条市政道路,构建起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十字形交通骨架。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石家庄的产业布局也在优化升级。该市立足自身基础,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勾勒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版图。
与此同时,石家庄都市圈建设稳步推进,以石家庄为中心,与衡水、邢台、定州、辛集以及山西阳泉、昔阳等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一核两极、两圈两廊”空间格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功能互补。如今,衡昔高速、定热入石等多个标志性项目加快实施,都市圈建设可视可感可期。
数据印证成效:“十四五”时期,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突破7000亿元、8000亿元大关,从2020年的6490.3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8203.4亿元,在全国重点城市的排名由2020年第40位上升至2024年第35位。
更畅达的路网、更优美的环境、更强劲的动能,一座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正在加快成长。(周洁、毛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