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太行古村:从“客来稀”到“不想走”

太行深处,薄雾轻笼。近日,记者走进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一条条被岁月打磨得光润的石板路,蜿蜒于村中,不仅串联起了邓小平住所、刘伯承住所、指挥部遗址等红色遗迹,也连缀着三滴水院、日月楼院、绣楼院、福寿宅等古朴院落。漫步村中,目光所及,皆是熙攘游人。

日前,游客在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游览。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我们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以明清古院落为主的完整古建筑有76处。”站在建于清末民初的福寿宅前,吕家村党支部书记吕军正给游客讲解村庄历史,“1938年,刘伯承、邓小平在这座宅院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游客来我们村,不仅能体会明清古建的独特魅力,更能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村里格外热闹,村口停满了各地来的车,每天游客近千人次。”吕军笑着说。国庆节当天,井陉古道文化馆在吕家村正式揭牌,为古村增添了一处文化会客厅。“以前游客转一圈就走了,现在有了文化馆,大家都愿意停下来,听历史、看展览。”吕军算了一笔账:文化馆开放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一小时延长到两三个小时,不少人主动打听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井陉古道,自古便是商旅络绎的商道、政令通达的官道、兵家必争的兵道。走进井陉古道文化馆,核心展陈“古道·全域图”系统呈现了古道的兴衰变迁、沿线遗存与历史名人事迹,生动再现了“燕晋通衢”的昔日繁华。“你太爷爷当年就是赶着骡队在这条道上运货的,走一趟要半个月哩!”井陉古道文化馆里,年近八旬的吕大爷指着祖辈们走过的秦皇古驿道对孙儿说。

“大家看这盏煤油灯,当年首长们就是借着它的微光,制订相关作战计划的……”如今,吕家村还依托红色遗址建起了抗战讲堂,墙上的老照片、展柜里的旧物,无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而在节假日忙碌的时候,吕军还担任讲解员,用方言讲述吕家村的红色往事。他介绍,抗战讲堂自去年10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数万人次。

“出锅喽!热乎的拖刀面来了!”晌午时分,吕家村游客服务中心吆喝声阵阵。拖刀面下锅煮沸,浇上卤汁,香气四溢。“不吃拖刀面,等于没吃饭”——井陉流传的这句谚语,成了游客常说的话。一位带着孩子排队的游客笑着说,早就在网上刷过井陉拖刀面的视频,这次特意带孩子看看乡村风光,尝尝拖刀面。

夕阳西下,吕家村的灯光亮起,游客三三两两漫步于古村。村中“归巢”美宿的院子里,80后主理人井宁宁正为客人泡太行山的连翘茶。“我们的民宿,保留了明清太行山居的石头窑洞,又融入了现代舒适设施,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透着自然气息。”井宁宁介绍,国庆中秋假期,“归巢”美宿全部满房,不少游客提前一个月就预订了房间。客人前来,她还会带着一块儿去摘野菜、做农家饭,让游客充分体验“归园田居”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民宿及配套产业发展,打造‘民宿+影视’‘民宿+写生’‘民宿+农事体验’等多业态格局,同时深入挖掘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沿着先辈走过的青石路继续前行,让这座‘石头村’焕发新的生机。”吕军说。(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