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义工正在为就餐群众准备午餐。
没有收银台,不设付款码,饭菜免费供应,服务全凭义工,物资皆由社会捐赠……在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一家独特的互助餐厅用最质朴的方式,为幸福写下温暖的注脚。八年来,这里每日端出的不只是一餐餐暖饭,更是从“暖胃”到“暖心”的深切关怀、从“独善”到“共善”的温情传递。它以持续的“善循环”,悄然解锁基层治理的温暖密码,成为一道动人而持久的风景。
现 场
从“暖胃”到“暖心”的温情传递
这家餐厅名为悦新社区互助餐厅。10月24日10时30分,餐厅后厨已是蒸汽氤氲、饭菜飘香。53岁的义工王小华正和七八位伙伴一起忙着蒸包子、做菜。她在这里已经服务了整整8年,最初是为了照顾每天来吃饭的婆婆张文亚,后来便留了下来。“天天为老人们服务,感到很快乐,很开心。”王小华笑着说。
义工团队是互助餐厅的核心力量。王小华每天8时30分到岗,蒸馒头、包饺子、炒菜样样拿手,“为老人服务心里踏实快乐”。
84岁的崔春秋老人做义工7年。她总说“服务他人既舒心又能解闷,还能活动筋骨”,还常把自家菜园种的新鲜蔬菜带来分享。这里没有固定排班,全凭自愿参与,义工们抢着干活、互相搭手,在日复一日的付出中,让奉献凝结成了萦绕身边的温情与力量。
对老人们来说,这里早已不只是解决温饱的地方。81岁的张文亚每天中午准时报到,“家门口的餐厅,饭菜合口,吃饭时热热闹闹,有老年人作伴”,餐厅成了她离不开的社交角落;77岁的杨世伟更是“天天打卡”,一顿可口多样的午餐,再和老友们唱唱歌聊聊天,让晚年生活满是亮色,“在这儿待着,心里敞亮又舒坦”。
这份温暖的口碑,甚至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吸引了十公里外丰登坞村的张贺祥老人。当天,他和老伴儿特意坐公交车前来,“几年前就知道这餐厅,办得是真不错!”
初 心
共建共享、互助向善的温暖坚守
“一开始就是想帮衬那些身边没人做饭的老人和孩子。”谈起创办互助餐厅的初衷,发起人唐会占的话语简单而真挚。
2017年,唐会占和一群爱心人士注意到,周边不少老人因子女忙碌常常吃不上一口热饭,一些孩子放学后也面临吃饭难题。于是,大家自发聚在一起,申请营业执照、租场地、捐食材,一家互助餐厅就这样诞生了。从最初几个人搭把手,到现在日均接待六十多位就餐者,餐厅在爱心接力中不断成长,而“共建共享、互助向善”的初心始终如一。
信任与自愿,是支撑餐厅运转的核心。从2023年开始,爱心人士王若琪就持续向餐厅捐赠米面、蔬菜等物资,从未仔细算过总数。“每天路过,看到满屋老人吃得开心,心里就特别踏实,也很信任这里。”王若琪说。
王若琪的话,道出了许多捐赠者的共同感受。据餐厅日常管理者介绍,所有食材入库都有登记,捐赠情况和每日菜谱会在义工群里实时公示,剩余饭菜也会拍照报备。透明的管理,让每一份爱心都能安心落地。此外,房租由社会自愿捐助,物业费和水电费由社区物业公司以捐助的方式承担,食材也主要来自捐赠,不足时才少量采购——这种模式,让餐厅逐步实现了“用多少、捐多少”的良性循环。
“这个餐厅不是哪一个人的,是大家的。一旦把人的善念激发出来,就能形成良性运转。”唐会占表示。
聚 力
多方协同、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互助餐厅的存在,给社区带来了许多明显的改变。悦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文艳深切地感受到,通过物品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邻里关系愈发紧密,互动与帮扶日益增多。“这些行动不仅增进了居民间的情谊,更让整个社区弥漫着温馨融洽的氛围。”李文艳说,餐厅已成为社区和谐的黏合剂。
这一基层实践的蓬勃生命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新军屯镇党委副书记杨平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们积极为互助餐厅争取各类上级政策扶持,提升餐厅服务品质。”
杨平表示,悦新社区互助餐厅已获得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是“政府扶、社会办、志愿帮”模式的生动实践。这一模式不仅契合社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在实践中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的“就餐难”问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价值。
八年来,悦新社区互助餐厅用一顿顿暖饭串起了义工的爱心、老人的欢心、捐赠者的放心和政府的用心。在这里,吃饭不只是满足基本需求,更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温暖纽带。这家没有付款码的餐厅,用最质朴的善行写出了基层治理最美的答案。(吴艳丽 刘卫峰 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