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衡水,秋正当值。
衡水湖最先接收到秋意,候鸟们跃跃欲试,或安静地整理羽毛,或成群盘旋而起,随时准备赶赴一年一度的南飞之约。芦苇荡在秋风的浸染下也陆续换上了黄衣,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在我心里,衡水湖最美的秋景是紫微夕照,灿烂的晚霞将衡水湖与芦苇荡染得红彤彤的,温暖而热烈。
衡水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衡水就在冀州。《隋书》称冀州“好儒学”,“头悬梁”的典故讲的就是冀州人孙敬勤学苦读的故事,后世用“悬梁刺股”教育学生苦读。正因为衡水人“勤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于是文化精英辈出,儒学大师董仲舒、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诗人高适、文学巨匠孙犁、京剧名伶荀慧生等,均孕育于此。
很多人只知道出现在中学课本里鼎鼎大名的赵州桥,但少有人知道衡水也有一座安济桥,更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出自清乾隆皇帝御赐,寓意“保水安济苍生”。
衡水安济桥,被当地人称作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为七孔连拱石桥,全长116米,是河北省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济桥始建于明代,因水患多次被冲毁,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进行重建,竣工后上报朝廷,乾隆皇帝赐名“安济”,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安济桥的桥身中孔被日寇炸毁,后经多次加固、修缮,现才成为景观步行桥,供市民通行、游览。
晚饭过后,我决定去一览被称为衡水八景之一的“衡桥夜月”。刚到安济桥,便明白了为何这一景观是当地人记忆中格外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桥、长河、明月,中国水墨画中的经典意象被完美复刻到现实,让人不禁忘却时空,任思绪回溯流转。桥面保留的两道车辙承载了数百年的人流车流,仿佛古稀老人脸上的皱纹,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沿桥上漫步,最吸引人的是安济桥上的小狮子——桥身两侧各有58根狮状石柱,雌雄相间,两两相对。小狮子形态各异,有的直眺远方表情肃穆,有的仰头观天似有所思,有的歪头而笑憨态可掬……每只小狮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样貌和表情,让人不禁赞美工匠高超的雕刻水平。
天逐渐擦黑,白日纷纷攘攘的繁忙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温柔静谧的景象。一些孩童在安济桥边肆意玩耍无忧无虑,几对老夫妻慢慢踱步闲话家常,三三两两的人站在桥上或密语或赏景,好不惬意。一边是古桥流水,一边是高楼林立,古今对照,恍如梦中。
一千多年前,张若虚面江而感,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叹。面对着明月、流水相交融的场景,古今之人不同,但被引发的所思所感之情却能古今相通。
望着古朴典雅的石桥、石狮、流水、明月,让人不禁心生怜惜之感,也顿生一些思索之意。“衡水”之名因何而起?又有何寓意?一种说法是衡水古属漳河流域,衡水之名取自“漳河横流”,因“横”通“衡”,于是得名衡水。但除却自然地理因素,“衡”字本身寓意平衡、融洽、不偏不斜。
想来,衡水这座城市似乎具备这种“中正适度”的气韵。桥下的滏阳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此刻的安济桥,一面是灯火通明的学校课堂,一面是悠然自得的世态民生,快节奏与慢节奏在此刻似乎达成了和解,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肌肤纹理。
水之浩荡,终有边界,万物有余,为衡为中。“衡水”之名,或许正可谓此吧。(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