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布谷丨滹沱河畔的幸福花田

秋天,滹沱河的风是带着香味的。风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掠过,先拂过岸边微黄的芦苇,再往前走,就撞进了一片金灿灿的花海里——那是滹沱河生态走廊上的百亩万寿菊,开得正好。

这花可不是城里公园那种观赏菊,它没有纤巧的碎瓣儿,也没有娇贵的姿态。花瓣厚实,像揉过的黄绸子,一瓣贴着一瓣,攒成小拳头大的花盘,稳稳地托在青茎上。风一吹,千朵万朵就跟着晃,黄得可爱。这黄,是那种透着实在劲儿的黄,像刚晒透的玉米、新收获的黄豆,一看就知道,这花是能换收成的。

这花田,位于滹沱河生态走廊上。滹沱河生态走廊平山段,水、堤、路、桥、岛,人居美地所具备的各大因素,巧妙地汇集在这里。它一路沿着滹沱河穿越平山县3个乡镇38个村,连通了7条乡路,辐射带动沿岸5个乡镇,惠及全县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让沉寂的乡村焕发生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先前只在公园角、街道旁瞥见过三三两两的万寿菊,没想过能在生态走廊上撞见这么大片的热闹。你瞧,成千上万朵挤在一块儿,像攒聚的金盘,又像叠起的蜜橙,半球形的花头欣欣向荣地绽放着。

太阳刚刚从滹沱河升起,花田里就有人开始劳作了。都是周边村庄的农户,穿的衣裳多是灰的、蓝的,往花丛里一站,倒成了最好的点缀。他们弯腰,伸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掐花茎,一朵朵完整的万寿菊就落进了竹篮里。篮子里很快就堆起一座小黄山。

刘书平大姐就是其中一位,她是西李坡村的农民,站在花垄间,笑脸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别看这花小,也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收入,现在种这个菊花比种普通作物收成高很多呢。”她说着,手里的花又落进了篮里。

花田的甬路上,有个穿浅蓝花衣衫的女子,叫李娟,是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只见她时不时蹲下来摸一摸花茎,时不时又抬头看看天。

“今年种了150亩。”她介绍,滹沱河旁边的土好,透气,光照又足,花里的色素能攒住。这花瓣,捏着瓷实,烘干后出粉率高,不仅让地增收了,还能吸引人旅游观光,并带动五十多户人家增收。

李娟,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那位写阿勒泰的作家。随着她的手指之处放眼瞧去,一眼望不到边的花田里,半人高的秆子支着这些黄灿灿的花儿,高低齐整,像列着队的娃娃,个个仰着笑脸。风过处,叶儿轻轻晃,花儿也跟着点头,那股子鲜活劲儿,瞧着瞧着,心里就生了欢喜,软乎乎的,像揣了团暖光。

说到增收,李娟的话就多了些:“一开始农户也犯嘀咕,怕自己种不好,又怕卖不出去。我们合作社就跟生物科技公司签订协议,公司给种苗,派技术员来教怎么浇水、怎么施肥,收了花还保底收走。你看现在,不用我们催,农户早早就来摘花了,谁不想多赚点呢?”她笑着,眼里亮闪闪的。

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花田里的竹篮都满了。农户们提着篮子往地头走,踩着花垄间的泥土,软软的。农用三轮车早停在路边,车厢里铺着塑料布,花倒进去,堆得像座小金山。司机师傅急匆匆地往加工车间开。这花娇贵,摘下来不能放,得赶紧运去分拣、烘干。

我站在花田旁,看着三轮车来来回回,看着花农们空了的篮子又装满,忽然觉得,这滹沱河畔的秋天,不仅有万寿菊的黄,还有另外的“颜色”,那是天空的蓝、河水的碧、花农脸上的红。这些颜色混在一起,拼成了“丰收”两个字。

往年提起这河滩地,村里人总说“荒滩薄地,种啥都不行”。可现在不一样了,县里调整了农业结构,引导大家种特色作物,把薄地变成了花田,既让地有了收成,又让河岸边多了片风景。春天长叶,夏天开花,秋天收获,生态和经济,两者兼顾了。

李娟介绍,这万寿菊是一年生的草木,得赶在春天里把种子撒下去。它花儿生得丰腴,往那儿一站,就是一片热闹。偏爱这松散、能畅快排水的土,往这样的土里扎了根,它便舒展得开,叶更绿,花更俏。

我想到,这看似不起眼的花草,浑身都是宝呢。模样喜人是自然的,还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一身的好,都藏在金灿灿的花盘里。

接近中午的时候,花田里的人渐渐少了。刘书平大姐提着最后一篮花往外走。她走得慢,时不时回头看看花田,她的影子落在金黄的花海里,像一幅淡淡的画。

游人三三两两的身影,从田埂这头到那头,或是弯腰细瞅,或是抬眼远眺。花影与人影叠在一块儿,分不清是花映美了人脸,还是人衬亮了花影。

心像被什么轻轻一撞,丰收的喜悦便荡漾开来。再看这满眼的金,浪漫得晃眼,鲜艳得淌蜜。万寿菊便这样,一茬茬铺成金浪,前浪推着后浪,浩浩荡荡地开。那金艳艳的势头,像攒了整季的阳光,全泼洒在这儿了,谁见了不被留住脚步?(邢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