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当天中午在八达岭长城目睹一名游客在城墙上刻字,自己上前提醒后对方仍未停止该行为,相关内容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我上前对她进行了劝告提醒,但没有效果。”该网友告诉记者,她见此情形非常气愤,“必须投诉,游玩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25日,八达岭长城景区工作人员就此事回应称,游客若在长城刻字对文物造成损坏,属违法行为。(据光明网10月26日报道)
又一次,小刻刀给长城留下了伤痕;又一次,有人让自己的名字成为被唾弃的丑陋印记。一眼望去,刻字这种恶劣行为是少数游客素质低下的表现,但不可回避的是,其背后还隐藏着多重社会问题。
一方面,面对长城城墙上的刻痕,有些自律性不高的人就会产生“他人可刻,我亦可刻”的侥幸心理。那些陈年旧痕无形中弱化了后来者对文物尊严的敬畏心,甚至让一些人误以为“这也没啥”。另一方面,法治威慑力在某些方面体现得还不够。尽管《长城保护条例》等法规对此类行为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发现难、举证难、处罚慢”的困境。对有些人而言,搞破坏的成本远低于其臆想中“留名”的虚幻满足感。此外,部分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联结薄弱,只把长城当成打卡出片的“背景板”,而非生动鲜活的历史见证,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了其无所顾忌的肆意妄为。
要想防得住小刻刀,光靠事后的“罚”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包括预防、监管、惩戒和教育都到位的综合治理体系。首先,技术防控和现场管理的能力要加强。在长城重点段落增加高清监控设备,引入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对刻划、涂鸦等恶劣行为做到第一时间预警。同时,安保人员和志愿者的巡逻监督、无人机巡查等监测手段要到位,形成“人防+技防”的双重屏障。其次,加大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除了顶格罚款、拘留,还应将此类行为与旅游黑名单等紧密挂钩,让破坏者意识到自己“刻不起”。此外,还可以探索“修复性司法”模式,责令违法者参与长城保护公益劳动,使其重塑对文物的敬畏。
然而,要想避免这种恶劣行为的发生,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仍在于培育全民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认同。文物保护不能仅依赖外在约束,更要激发内在动力。学校应加强文化遗产教育,通过历史课程、研学活动让青少年深刻理解长城的精神内涵;社会宣传需创新形式,用短视频、公益广告等鲜活方式传递保护理念;景区可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亲身感受长城的历史底蕴。当每个人都能将长城视为民族血脉的一部分时,“不忍刻”“不愿刻”便会成为自然选择。
我们需要的不光是修补墙体的刻痕,更需要构建起一道由法治的刚性、技术的智慧、管理的精细与教育的温度共同铸就的“文明长城”。唯有当敬畏历史、尊重文明成为刻在大众骨子里的修养,当“不敢刻”“不能刻”最终升华为“不想刻”的自觉时,长城才能永远以雄浑的姿态,屹立于民族精神之巅。这既是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责任。(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