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化周刊 | 千年邢襄文脉长

2023年12月14日,邢台清风楼。张春长供图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从元代《戒石铭》到明清泮池,叠压六米的文化层如同一部立体史书,清晰勾勒出“井方—邢国—襄国—邢州—顺德府”的演变轨迹,印证了此地作为区域行政中枢的延续性与重要性。

该遗址揭示了官署建筑的形制变迁,更串联起赵襄子、郭守敬、刘秉忠等历史人物的足迹,折射出邢台在政治、文化与科技上的卓越贡献。特别是“邢州学派”以自然科学入世,彰显了邢台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气质。

如今,考古工作正为邢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入实证力量。这一“活态样本”能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让邢台在古今对话中传承文明薪火,再塑城市精神坐标。

——编 者

3月3日拍摄的顺德府衙遗址发掘现场。张春长供图

邢台,雅称邢襄,是一个低调掩盖了光芒的地方。宋徽宗始定“邢台”之名,“邢”和“台”二字,浓缩历史源流,凝结了文化双核。

三年前,邢襄古城修复工程启动。其中,顺德府衙遗址考古发掘,已取得累累硕果。深达六米重重叠叠的文化层,泮池、柱础、冰井等砖石遗存和多姿多彩的瓮瓦瓷器,让悠悠邢襄走出史书字墨,显露于广阔天地间。遗址所在,一直是这座城市的行政中枢,当地昵称“老府衙”,言语间洋溢着深情浓意。三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让人们得以聆听古邢台的历史回响。

亘古一城文脉长

邢台像一个大隐于朝的高士,怀揣傲人资本。元朝设府,名曰“顺德”,语出《易经》,由忽必烈所遴定。走近老府衙,心潮逐浪高。慢挥玲珑小铲,剖开大地切面,两丈深的废墟摞层,折射出这座城市的跌宕起伏,诉说着历朝历代的毁灭与重生。

邢台,是三千五百年历史从未间断的华北第一城。除了传说的中华人文初祖黄帝,还有商王祖乙、赵国创始人赵襄子、西楚霸王项羽、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大魏武悼天王冉闵、元世祖忽必烈……这些震古烁今的名人,都曾在邢台留下足迹。

老府衙前方的清风楼,五百年傲视风云,总令人忆起波澜壮阔的邢台往昔。而个中故事,远非囿于元明清。

邢台行政建制,从国都到县镇,无所不包,可谓“历史区划名称演变的档案馆”“中国行政建制沿革的活化石”。曾为邑、县、郡、州、府、路、都等,曾名井方、邢国、信都、襄国、邢州、顺德府等。

上古时期,此地百泉竞流,称井方。传说黄帝“凿井筑邑”,后人合“井”“邑”为“邢”。《史记》记载“祖乙迁于邢”,开启商都百年辉煌。井方是商朝中兴之王武丁时期的畿辅方国,配享“司母戊大方鼎”的王后妇妌故乡和封地。西周铜器邢侯簋和臣谏簋铭文,诠释了邢侯之国封疆及拱卫天子的战略价值。此后这里是东周赵襄子食邑,赵国筑檀台、设陪都曰信都,赵武灵王在此谋定“胡服骑射”,秦朝置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是秦代赵王歇和常山王(汉改赵王)张耳之都邑,西汉至三国时期属襄国县。

十六国时期,石勒创造了从奴隶到皇帝的逆袭神话,建后赵、都襄国、筑建平大城。北朝时期襄国郡、县并存。

《大隋邢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累文碑》和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隋置邢州。隋唐宋金元延续,属上州,其间州郡县的建制、辖区、称谓时有变动。唐昭义军节度使曾驻邢州,长期由亲王统辖。中唐民间已见邢台之名。宋徽宗升邢州为信德府,改其属县龙冈为邢台,是官方建制邢台县名之始、当今邢台市名源头。邢台一名双核,将“黄帝井邑—祖乙迁邢—邢侯封国”亘古继传的“邢文化”,与檀台襄国彰显的“赵文化”融合一体。

金代信德府复为邢州。蒙金大战,邢州萧疏。元初“邢州大治”,升为顺德府,旋升顺德路。明清复为顺德府,民国设顺德市、邢台市。

廓清历史沿革是做好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提。

往事如尘,湮于时间之河。老府衙六米文化层,是一部厚重史书。考古解读这部巨著,带你探寻传奇的顺德府衙。

雄州盛府留华章

邢台历史上曾有两大辉煌篇章,跨越期限十分奇妙,同为东方文化中代表顺利圆满的一个吉祥数。

其一“邢州”,从隋朝开皇十六年到元代中统二年,经历隋唐盛世到元初“邢州大治”,共666(公元596—公元1262)年。之后,另一个响亮的名字“顺德府”,应运而生。“顺德”为府为路为市,从中统二年到1928年归邢台县,也共666(公元1262—公元1928)年。元朝更名顺德府,一派鼎新气象,似乎割裂了前代名称氤氲沿袭的邢、赵余味,情何以起?

邢州星野,孕育帝王之乡。五代时期,这里鱼贯走出的君王刘知远、李嗣源、石敬瑭、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中国约四百位帝王中,数十位与此地有着深厚渊源。唐代帝王级陵寝——隆尧唐祖陵,证明这里是大唐皇室祖籍。这里也是不少君主的采邑或潜邸。赵国创始人赵襄子,经营此地三十多年;赵成侯设为陪都。此为宋徽宗祖父英宗潜藩。金朝完颜珣受封邢王,继任为宣宗。忽必烈,封地于此,从草原雄鹰,成为中原帝王。

邢州“王气”的根源,在于这个东方重镇的经济繁荣和地理形胜:太行东麓,大河西畔,中原北门户,京南第一城,襟带东西、锁控南北,既是军事扼塞,又是商贸重镇,更是文化阔港。

初唐隆尧《安乐寺碑》,刻着碑主“邢州刺史上柱国纪王李慎”这位大唐亲王与邢州之缘。他是唐太宗第十子,擅长观察星象,后因越王反叛武则天,连坐流放巴州。邢州的浩瀚星河,是否预见了他的命运,无人知晓。而六百年后,郭守敬的星空凝视,却辉耀史册。他主持制定《授时历》,名字被国际天文学会镶入月球环形山,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

“测星之王”郭守敬求学的紫金山,就在邢州,与中国现代天文学发轫地南京紫金山同名,也是古代天文学家的培育基地。“紫金山书院”是享誉寰宇的“邢州学派”或曰“紫金山学派”肇始地。

邢州学派迥异于中国传统学派,不恋诗书和哲学,而主攻自然科学和政治学,为中国古代数学、水利农桑、都城建设、特别是天文历法作出卓越贡献。其中紫金山五杰:儒释道通才刘秉忠、金莲川幕府重臣张文谦、太史令王恂、天文水利专家郭守敬和风云人物张易,冲破夷夏观念,淡化正统之争,在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积极入仕,铺开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

邢州开阔了忽必烈的胸襟,推动了文明进程。邢州才俊辅佐忽必烈,实现“邢州大治”,为元朝推行汉法的治国方略提供了蓝本,使这位草原首领对这方农耕家园青眼相加,把邢州升格,特取《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命名顺德府,成为中书省直属的三府之一。“德”字,内涵深远,意为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宇宙万象隐含其中。“顺德”即与天地大道相合,获得发展能量。

物华天宝多胜迹

3月26日拍摄的顺德府衙遗址发掘出土的唐代宝相花纹砖。张春长供图

顺德府衙,文化遗存并不限于元代以后,千百年来作为官署的中心地位始终未变。斗转星移,官署维系一方行政运转和文明运化。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均与古邢台发展密切相关,凝成一个社会缩影。官署建筑建建拆拆,摞起叠叠废墟。裹藏在土里的遗迹和文物,刻录着时光的低语回声。

明清时期天天响起的晨钟,来自府衙东北千米外的开元寺。它俗称东大寺,从唐到元皆为皇家寺院,“泛爱寺”“大云寺”“开元寺”“大开元寺”寺名更迭,见证了隋文帝、武则天、唐明皇、元世祖的崇佛心路。这座可追溯1700年历史的古寺,藏有四宝——唐代经幢,十六面的形制全国唯一;后梁经幢,雕满造像龙兽花鸟经文,玲珑剔透;金代高达三米的大铁钟,图文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明代菩萨殿四根滚龙柱,浮雕八龙,是八位皇帝化身。

西大寺以府衙为轴与东大寺对称,唐称“华池兰若”,名字包含“莲花”“兰草”“杜若”三种植物意象,高洁脱俗,宋徽宗赐名“天宁万寿禅林”,即府衙西北的天宁寺,与前者同为国保单位,再加原在东北、现迁东南十里外的净土寺,并称“邢州三大寺”。

城外西南曾有僧墓塔林,与清风楼、达活泉共为邢台三大地标。邢台史上“水涌百穴,甘露争溢”,以百泉和达活泉最著名。城南的七里河,万鸟翔集,斑驳的御路石桥,负载过乾隆的龙车凤辇。连接此桥贯通南北的古官道中轴线,凸显着“致远中正和谐”的传统。河畔贾村之西,长眠着经学大师刘秉忠,他曾在天宁寺出家,是元上都和大都设计者。顺德府建筑,谁能说没有他的巧思?

府衙西侧咫尺之隔,犹存明代“古邢台”石碑,旧有“檀台烟雨”胜景,撩拨人们去追寻邢台名字里的“邢之源”“台之基”。此地西北,曾有高耸的“魁星阁”,明代供奉主宰文运之神,是府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文庙“庙学合一”,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维系着传统社会根基,其中大成殿,创于唐朝,元、明、清相沿七百年,现迁至达活泉公园。邢台县文庙儒学以南的城墙上,还曾耸立一座魁星楼,与牌坊“南天门”交相辉映。

顺德府文庙向北曾有城隍庙。明代知府上任,先到此宣誓就职,俗称拜地方,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城隍庙建筑规模同于地方官衙厅堂。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七仍然延续城隍庙会,是邢台最红火的两“会”之一。另一庙会,农历十月十八在府前南街火神庙,院内建筑紧凑工巧,金代古槐、明清碑文等皆是文脉见证。

国保单位清风楼,是顺德府衙南门前的谯楼,乃明清官员文士雅集之所。楼内一层内壁嵌有十方刻石,其中“王摩诘山水图”,诗画双绝,蕴含禅意。楼西高七米的国保单位八面体石幢,原在龙兴观,刻有唐玄宗注《道德经》。

府衙以北五里曾有石桥,相传侠士豫让在此行刺赵襄子,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绝唱。县志记载顺德府治正厅是“襄子殿”址。二者互证提升了可信度。

放眼州府全域,方志里的“顺德府十二景”“邢台八景”精彩纷呈,邢襄、古都、雄郡、泉城、卧牛城众多标签闪烁于史册,信都区鹿城岗、隆尧柏人城、沙河宋璟墓等遗存胜迹星罗棋布。

古建、遗迹、传奇同频共振,组成独特的府级古城活态样本。山、水、城呼应,天、地、人贯通,构成了人文与自然融洽同和的文化大格局。而管理调谐的枢纽,文化脉动的心脏,正是古今嬗替、一眼千年的邢州——顺德府衙署。它坐落在城墙耸围的古城中心,封存着故址叠摞的立体肌理,雕镌着传统文化的鲜明烙印。它是城市布局的坐标原点、文明演进的根基源泉、日征月迈的时间标尺、思乡抒怀的精神家园,一个兴衰起落间把雄浑、沧桑、世味、星光酿成烈酒的地方。

地层封存旧时光

3月26日拍摄的顺德府衙遗址发掘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张春长供图

老府衙遗址埋藏深厚,目前已发掘两千平方米。民国时期的三排院落一目了然。一道砖墙,叠压清代半月形泮池,反映了时易事殊,泮池以其设计和文化内涵与《诗经·泮水》紧密相连而惹人遐想。清代建筑露出斑驳的地砖。光绪年间的青石圭表,用来定方位、推算二十四节气、测定子午线和经纬度。

3月28日拍摄的顺德府衙遗址发掘出土的清代石圭表。张春长供图

探方如同一个个视窗,可以观察明、元、金、唐的地层切面。每层遗物不同,显示文化演变。“盈”字款酒注,“翰林”款大罐,指向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和翰林院。朴拙的柱础、磨光和印花的砖瓦,证明此是隋唐至元初州府治所。

汉魏至宋元的云纹、莲花纹和兽面纹瓦当,众多窑口的大量瓷片,对确定邢台历史脉络、寻找后赵国都建平大城和研究瓷器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战国时代的豆柄、陶文,提振了寻找赵国檀台的信心。

遗址堆积自战国时代延续至民国时期两千余年,分为战汉、魏晋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等历史时期,延续时间长、多个时代遗存均有保留,极为罕见。目前,共清理建筑遗迹二百余处,有夯土台基、石柱础、土坯墙、砖路、水井、冰井、水床、水沟、涵洞、灰坑、逃生通道等;共出土石、陶、瓷、骨、铜等重要标本四百余件。多枚鬲足的出土,可将遗址时代前推至商,令人对后续发掘充满期许。

王朝兴废,不是线性链条式的因果效应;土层堆垒,不是春花冬雪般的简单轮回。每一次繁华落幕,都不是终点,而是信息结构重组的仪式。台基、砖墙、甬路、水池,镌刻着时空回响;残砖、断瓦、瓷片、骨块,记录着世道沧桑;出自府衙大堂前的元代《戒石铭》碑,上刻为官箴规“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苍难欺”,语出邢台人蜀帝孟昶,宋太宗曾下诏颁行,至今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历史的意义在于思想,而不是登记账簿;考古的目标面向未来,而不是旧物图集。

顺德府衙考古剥茧抽丝,把邢台引以为豪的悠久建城史,从时空深处钩沉出来。邢州和顺德府,呈现丰厚的文化积淀,超越了干瘪的地理名词,作为具象的文化现象进入历史视野。赵国、襄国、后赵、邢州的历史脉络,元明清著名府署,以及光耀邢襄的风物,汇成文脉悠长的渊薮。隽永邢台,是民族融合的广阔舞台,佛教艺术的寻幽胜境,人才辈出的物华宝方。她浊世不沉沦,盛世不炫耀,连绵不绝地舒展着顽强生命力。

一代名相魏征曾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老府衙考古,力图实现遗址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古今叠压型城市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借鉴。(张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