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着力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高校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履行主体责任,坚持“第一议题”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创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形式,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形势分析研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隐患排查和专项督导,确保高校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固堡垒,坚决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渗透。将党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融入学校建设各环节全过程,学校各类文化活动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正能量、突出高品位。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原创性成果,科学合理设定和优化课程模块。充分考量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成长规律,构建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理论性与互动性的课程内容框架,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数字化赋能,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让思政课教学立体鲜活、可感可亲。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拓展实践育人途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着力打造线上教育阵地,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多样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的故事,让网络育人更有热度、更有生气。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校园文化是涵养师生品格、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无形力量和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高校应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全力打造具有时代与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筑牢文化自信之基。要善用大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沉浸式体验中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热情。要挖掘和盘活校内文化育人资源,发挥好校史、校训、校歌和人文景观等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图书馆、校史馆等场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打造科技文化艺术节、艺术党课等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精心育人,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通过邀请高水平专家来校开展针对性指导、选派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研讨、集体备课、讲课比赛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修订完善职称评审、绩效评价、聘用考核等政策,突出对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和标志性成果的评价认定,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活动,坚持学以致用,探索更加有效的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引领力、说服力和塑造力。(李晓华)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