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讲解 技艺体验 短剧表演
中外学生在河北博物院沉浸式体验燕赵文化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史晓多、张晓鹏)“战国中山国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以独特的文化风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日前,河北博物院文化彩虹桥之“穿越历史 拾光记忆”跨文化研学活动迎来石家庄市第42中学的中外学生。他们在教育人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两千多年的文化探索之旅。

日前,河北博物院举办文化彩虹桥之“穿越历史 拾光记忆”跨文化研学活动。图为活动现场。河北博物院供图
本次研学活动在一场生动的文物讲述活动中拉开帷幕。教育人员以中英文双语讲解的方式,为中外学生勾勒出战国中山国的历史轮廓。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河北博物院讲解员工作流程,教育人员首先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示范讲解和培训。随后,中外学生两两搭配,默契配合,开展现场讲解实践。铁足铜鼎的雄浑厚重,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座的生动传神,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的精妙绝伦……从最初的生涩到渐入佳境,学生们的精彩讲解赢得了参观者的阵阵掌声。
讲解活动后,中外学生前往河博学堂参加文化特色活动。他们在陶坯上雕刻中山篆,专注地描摹每一个笔画,赞叹古人的匠心独运。虽然刻痕尚显稚嫩,但他们仍然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个过程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燕赵文化和古文字的魅力。

日前,河北博物院举办文化彩虹桥之“穿越历史 拾光记忆”跨文化研学活动。图为活动现场。河北博物院供图
依托河北博物院原创教育项目“风韵独致 大美中山”,教育人员通过3D人物形象与复原服饰,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战国中山国的服饰特色。从贵族华服到武士戎装,每件服饰都反映着当时的历史特征和社会风貌。
“我是中山国小玉人,身上穿着白狄族特色服装。”“我是中山国采桑女,狩猎宴乐图铜盖豆上有我温婉勤劳的形象。”研学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古中山国服饰体验和短剧表演,学生们有的戴上牛角形发髻、穿上圆领窄袖长袍,有的穿上质朴的采桑服,仿佛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短剧表演的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战国中山国的独特文化特质。
“河北博物院文化彩虹桥项目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搭建起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活动通过系统的文物解读、深入的技艺体验和生动的服饰展示,使中国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寻觅到了文化自信,也使外国留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今后他们会举办更多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活动,进一步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人们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触摸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