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地:故城县
长期以来,政法部门之间海量的业务信息数据,一直通过纸质传递、人员移送、人工录入等传统方式流转,信息壁垒阻碍司法效率。如今在故城县,这一固有格局正逐渐被屏幕间的数据流转取代。
2024年,故城县作为河北省政法工作数字化平台建设试点县,通过全力推进平台建设,构建起政法部门间的互通“信息池”、协同“高速路”、全程“监督岗”,推动执法司法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促进了政法机关执法司法效能全面升级,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加速实现。
数据破除壁垒
政法协同高效化
“以前要拿着卷宗来回跑,现在通过平台在网上就可以办理案件移送,省去了奔波的时间。”故城县公安局法制大队教导员祁立鹏感慨着政法工作数字化平台带来的改变。
故城县政法工作数字化平台集案件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办理、法律法规查询等于一体,通过政法专网融合公、检、法、司各条线专网,建立政法大数据中心,推进政法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三融合”,实现了政法机关之间电子卷宗、法律文书等办案信息的及时、快速、全程网上流转。
该平台将各政法机关业务系统信息进行汇集、分析,方便政法各单位进行随案查询,提升了数据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全面性,实现了政法各部门的高效协同与整体联动。故城县委政法委机关依托平台大数据分析和多维数据展示,可精准掌握案件规律,辅助宏观治理决策;法院系统通过平台强化智能辅助办案,提升办案效率;检察机关通过平台总结个案、筛查类案,深挖批量案件背后的制度漏洞,助力发现类案问题、系统性问题;公安机关依托平台规范和加强勘查、取证等工作环节,及时掌握案件发生规律、趋势,从而实现精准预警、科学布警、高效打击和源头治理。
执法效能提升
办案研判精准化
数字化平台深刻改变着政法机关传统的办案模式,其带来的司法效率提升体现在具体案例的每个环节。
“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类典型的涉众型案件为例,它通常具有涉案人员多、资金流水复杂、证据材料海量的特点,卷宗整理、证据录入和流转往往需要数周时间甚至更久,而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将所有证据材料等数字化、标准化上传,办案人员可在短时间内融合、检索所需材料,精准地解决了上述痛点。”故城县检察院案管办主任任永臣介绍。
通过数字化平台,故城县政法各部门围绕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从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全过程的协同交互,从申请、审理、送达全过程的同步流转,真正做到了案件“云移送”、办案零距离,实现了案件办理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大幅提升了政法工作效能。
为提升案件在平台流转的时效性,同时就案件推送标准、流转程序等达成共识,故城县政法各部门间建立了“政法协同案件移送群”,在案件流转时第一时间相互告知,保证案件及时推送成功。今年2月27日,故城县公安局通过平台移送一起涉危险驾驶罪案件,至3月14日法院判决,该案办结仅用时半个月时间,案件处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据悉,政法工作数字化平台运行以来,故城县刑事案件个案推送由3天缩短至4小时,结案率达90%以上,同比提升了18个百分点,节约了司法成本,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全程留痕溯源
监督制约实时化
政法数字化平台不仅是提高司法效率的工具,更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利器。
“该平台实现了立案侦查、批捕起诉、审判执行、刑罚执行等环节的闭环流转和无缝衔接,让执法司法行为更加规范、透明。”故城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解学义介绍,平台推进案件办理全程留痕、可追溯、可监督,防止违规办案、干预办案,干警依法履职更有保障。平台运行后,随着电子卷宗的制作标准明确统一,干警在证据收集、制作过程中更加严谨、规范,提升了他们的证据意识和业务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瑕疵案件、错案的产生。
依托政法工作数字化平台,故城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案件评查信息化应用平台,通过汇聚司法办案数据、涉法涉诉信访数据、扫黑除恶数据、舆情数据及公众服务数据等,针对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违规违法减假暂、违规律师代理案件等关键问题,搭建执法监督模型中心,针对公检法司执法司法领域的7类重点案件、11个重点环节,梳理了81个风险监督点,利用大数据实时比对实现数据自动抓取、风险自动预警、处置自动流转、结果自动研判,推动监督工作从传统的人工事后监督向智能同步监督的转型升级,有效增强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今年以来,故城县公安局通过平台共移送案件351件,检察院受理306件;检察院提起公诉181件,法院立案157件,总协同率达87%。平台进一步筑牢了规范执法的基础,今年以来,执法问题发生率下降90%,干警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从“纸间”到“指间”,故城县政法机关正以数字之力重塑司法流程,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率加速实现。(李文秀 陈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