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醉人景色,是“绝绝子”;遇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也是“绝绝子”;夸伙伴才思敏捷,还是“绝绝子”……最近,记者走访了10余所中小学的约50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据《北京日报》11月3日报道)
互联网作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渠道,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将一批网络热梗推至他们面前。从“绝绝子”到“包的”,千篇一律的表达背后,是语言趋于贫瘠、思维滑向浅表的隐忧。
为营造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一些学校已展开积极探索: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通过为汉字办展、将剪纸书法融入成语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汉语之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则借助晨读、读书报告设计与多样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激发他们规范表达的意识。这些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灵动的语言,不能被热梗困住。提高中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家庭、社会携手推进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共同发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清朗的语言天空,让他们在规范、丰富、有温度的表达中感受汉语的魅力,既能用语言准确传递心声,更能借文字传承文化力量。(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