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南京大学第九食堂某窗口在试营业期间,供应堪察加拟石蟹(俗称“帝王蟹”)作为海鲜食材并售出,在网上引发热议。11月4日,针对“学校食堂售卖帝王蟹”一事,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情况说明:餐饮企业已对现有菜式供应进行调整,确保菜式更加丰富多元、实惠亲民,更好地契合大学食堂的基本定位。(据中国新闻网11月4日报道)
当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出现在大学食堂的窗口,这场看似“丰富菜品”的尝试,很快在舆论场掀起波澜。不可否认,高校食堂尝试引入多样食材,初衷或许是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高校食堂的任务首先是保障全体学生的基本餐饮需求,而非少数人的高端尝鲜。将帝王蟹摆上食堂窗口,模糊了公益与商业、普惠与小众的界限。
帝王蟹与校园食堂的错位,更是对学生群体经济状况的忽视。对于绝大多数尚未经济独立、生活费依赖父母资助的大学生而言,999元一只的帝王蟹,是一笔巨大的开销。用父母的血汗钱在食堂尝鲜,不仅加重家庭负担,更易催生攀比之风。与此同时,当昂贵的菜品成为公共食堂的“风景线”,无形中会将一部分学生隔绝在外,形成一种隐形的消费歧视。
事实上,少数学生的高端餐饮需求,并非没有更合适的渠道。高校周边的海鲜餐厅、生鲜市场,能提供更丰富的烹饪服务。而高校食堂的精力与资源,更应聚焦于服务的提质增效上。比如,丰富10元以内平价菜的种类、把家常菜的味道做得更地道、增加平价窗口减少排队时间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远比上架帝王蟹更能惠及大多数学生。
从更深层次来看,食堂也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平价、实惠、健康的餐饮服务,它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理性消费、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所以,高校食堂真正需要的,不是格格不入的帝王蟹,而是那份能让每个学生安心享用每一餐的温暖与保障。这份温暖,源于对每一位普通学子需求的深切关照,源于对公益属性和育人初心的坚守。(蔡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