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新一轮银龄讲学教师招募工作,计划选派7000名银龄教师奔赴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一线。这一政策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吸引超3万名退休教师重返讲台。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的背景下,银龄教师的“二次就业”,不仅是对“老有所为”社会价值的生动诠释,更成为破解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银龄讲学教师政策的推行,是对教育资源的二次激活与精准调配。一方面,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教师从教育岗位退休,他们中多数人身体康健、经验丰富,不仅掌握系统的教学方法,更沉淀了班级管理、师德培育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和欠发达地区面临优质师资“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银龄教师的加入,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
对乡村和欠发达地区而言,银龄教师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教学,更在于其对教育生态的深层重塑。银龄教师可以与当地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到教学评价,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指导。部分曾担任过校长、教研员等职务的银龄教师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从这个意义上看,银龄讲学不仅是“输血”,更是培育“造血”能力的重要举措。
凭借独特的价值,银龄教师正在为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注入持久活力。下一步,如何让他们持续发光发热,仍需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探索长效机制。
在政策保障层面,应该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一方面,应扩大招募范围,打破地域、学科限制,允许银龄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授课形式,如全职任教、兼职指导、线上帮扶等,让更多有意愿的退休教师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精准匹配,建立“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双向对接机制,确保“人岗相适”,避免“大水漫灌”和资源错配。
在地方落实层面,需聚焦精细化服务,让银龄教师感受到尊重与关怀。首先,要完善生活服务保障,为银龄教师提供安全的住宿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要解决其医疗、意外保险等后顾之忧,消除“敢来不敢留”的顾虑。其次,要搭建价值实现平台,通过设立“银龄教师工作室”“教学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宣传其教学成果和先进事迹,营造尊重银龄教师的社会氛围。
从“愿意来”到“留得下”,从“发挥作用”到“发挥最大作用”,需要构建全方位的银龄教师支持体系。当国家的政策保障更完善、地方的服务更贴心、社会的氛围更浓厚,这支“银发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也必将在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沃土上释放更多光和热。(王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