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侯淼、申卫霞)金秋时节,行唐县东安太庄村的红薯田迎来丰收。近日,薯你好农业公司负责人钱利伟算了笔账:“行唐县‘乡村新型农民夜校’(以下简称“村校”)帮我们对接技术与市场,让我们的种植面积在5年内从800亩扩大到5000亩,今年亩产提高了两成。”
为破解传统培训难题,行唐县创新“村校”办学模式,以党员干部带头讲、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致富带头人示范讲的“三讲”模式,聚焦学政策法规、学实用技术、学致富经验的“三学”目标,灵活安排内容与时间,把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
政策宣讲架起“连心桥”。上方镇侯阳关村尤大姐通过“村校”知晓“两癌”救助政策,很快领到1万元救助金。今年以来,全县378场讲座覆盖322个行政村,落实补贴救助超800万元,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
技术赋能让群众“富口袋”。围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村校”组建313人讲师库,按照“群众缺啥补啥”定制课程。县妇联“巾帼家政进乡村(社区)活动”已带动5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农技专家深入田间,让果园、大棚产量稳步提升,200余户靠特色种植致富。
文明培育“润乡风”。南桥镇东市庄村依托“村校”阵地,建村史馆、图书室,举办文艺演出和读书会;只里乡贾洛营村举办象棋比赛,丰富群众生活。如今,行唐乡村红白事大操大办减少,矛盾纠纷下降15%,只里乡习村获评全国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