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燕赵大地叙戎耀 薪火相传忆峥嵘——河北省举办退役军人赓续抗战精神主题活动

10月23日晚,河北师范大学真知礼堂内,《红旗颂》的交响旋律与荧幕上烽火岁月的历史画面交织,拉开了“戎耀·传承”河北省退役军人赓续抗战精神主题活动的序幕。活动通过“戎·热血记忆”“耀·时代荣光”“传·燕赵气概”“承·青春梦想”四大篇章,系统梳理抗战精神内涵,展现不同时代的传承轨迹,诠释燕赵儿女“戎耀从未远去 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灯光渐暗,大屏字幕“戎·热血记忆”熠熠亮起。朗诵《不屈的燕赵儿女》搭配抗战英雄谱画面,瞬间将观众带回那段英雄辈出的峥嵘岁月。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讲解员团队登台分享了守护英烈的日常点滴。当被问及“守护”的意义,讲解员赵楠楠一句“这里不是工作场所,是英烈安息的家”,令现场不少观众眼眶泛红。

更为感人的是,涉县李秀英老人来到现场,讲述了杨家“两代三人”守护左权将军墓75载的感人历程。“一天来回30里路,75年走了80多万里”,这份坚守让全场观众无不动容。老人将象征传承的水壶递给讲解员团队:“从我公公开始,就给将军带热水,今天献给所有烈士。”这一交接,是跨越时空的温暖致敬。

“耀·时代荣光”篇章以交响乐《燃情岁月》与抗战老电影片段开启。贺进烈士的孙女郝婷现场讲述爷爷的故事,当AI技术让贺进“现身”叮嘱时,她哽咽道:“好像爷爷真的回来了,他的嘱托我记一辈子。”

随后,活动聚焦当代退役军人的风采。“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杨飞分享了大棚产业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吕保民则用“见着难事儿别躲,当过兵的就得往前冲”的话语,展现了退役军人刻在骨子里的担当。

在交响乐与合唱《热血长城》中,“传·燕赵气概”篇章开启。“何为长城?”退役军人方琼、王颖、俞迈用故事作答——1992年服役于原北京军区某部的方琼,讲述袁鸿化烈士与“鸿化”青砖的故事;2007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俞迈,追忆“正太路上的拦路虎”赵亨德的壮烈悲歌;1989年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河北省总队的王颖,重温地道战英雄张森林的传奇事迹。燕赵大地的英雄气概在字里行间流淌。

优秀退役军人代表黄红军、王鑫也分享了部队经历对他们退役后工作生活的深刻影响,言语间满是军人的坚韧与担当。

94岁抗战老兵刘世钺虽因身体原因未到现场,但大屏播放的视频浓缩展现了老人的传奇经历:8岁参军,拥有82年军龄,退休后31年坚持义诊不停。“这串数字,写就了一位老战士‘听党话、为人民服务’的毕生赤诚。”

“承·青春梦想”篇章从回顾历史开始。主持人缓缓讲述83年前遵化甲山战斗的壮烈:“1942年,冀东军分区十二团陷入近万名日伪军合围,258名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战士,用生命谱写了‘冀东版狼牙山五壮士’的悲歌。”

“当战争硝烟远去,‘伟大梦想精神’仍在激励我们前行。”主持人话音刚落,11名身着便装却身姿挺拔的年轻退役军人齐步登台,铿锵喊出:“愿山河无恙,祖国安康!”

一声清脆的集结号划破会场,退役大学生士兵返校学生代表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一日当兵、一生是兵,一夕从戎、一生光荣。召必回,战必胜!”铿锵誓言掷地有声,让“青春传承”有了最真切的模样。

活动在女声独唱《答卷》及屏幕上闪现的退役军人扎根基层、青年学子研学红色基地的画面中接近尾声。

此次活动中,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无不证明,“戎耀”从未随岁月远去,“传承”也从不是一句口号,这伟大的精神,正沿着英烈、老兵、青年的足迹,在燕赵大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田振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