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从新生事物到放心交易 ——安新县农村产权交易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总觉得农村产权交易是‘新鲜事’,怕麻烦还怕不透明,现在跟着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流程走,合同签得明白,钱也收得放心!”近日,雄安新区安新县龙化乡大教台村集体代表拿着刚到手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对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

10月22日,龙化乡大教台村22“四荒”使用权资产项目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顺利完成流转。839.08亩资产从信息发布到签约结算全程网上留痕、公开透明,信用社现场收取交易价款,确保资金安全、及时到账,实现了“零纠纷”成交,与以往村里自行交易时纠纷频发、租金难收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切实保障了村集体和村民权益。

此类规范高效的案例并非个案,不久前安新县同口镇王岳村农业生态果蔬大棚项目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最终以50.66万元在产权交易中心顺利成交,比挂牌价格节约了6万余元,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安新县供销社下属机构,该中心自2023年3月正式营业以来,用两年多时间实现跨越式成长——从最初“无人问津”的新生实体,到累计成交325个项目、交易额达5584.15万元,占雄安新区交易额的88.1%,累计为村集体节约开支56.92万元,不仅让农村产权交易变成乡亲们信得过的“放心交易”,更成为当今供销社从“物资供应”到“综合服务”转型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雄安新区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之初,这里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农村产权交易?没听过,别是骗人的吧!”基层干部的观望、村民的质疑,让交易中心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为了打破僵局,中心团队开启“白加黑、五加二”模式:天不亮就往乡镇跑,赶在村干部上班前解读政策;周末扎进村镇集市、庙会,摆张桌子就开讲,递上明白纸就答疑。从初春庙会到寒冬集市,他们累计开展宣传236次,发放材料18600份硬是“啃硬骨头”的劲头逐步打开工作局面。

光有宣传不够,规范的制度才是“定心丸”,是中心站稳脚跟、推动供销社职能升级的核心支撑。2025年6月,在县政府、县纪委监委、县委巡察办、县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新县正式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四荒”使用权、集体经营性资产等12类产权必须通过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场交易。为了让服务更贴合农村需求,中心团队专程赴承德滦平、石家庄栾城等先进县市“取经”,优化审核、挂牌、交易全流程。与此同时,安新县建立的“纪检+巡察+行政+社会”重监督体系,让每笔交易都晒在阳光下:县纪委将交易情况纳入重点监管,县委巡察办将交易工作列入巡察范围,乡(镇)农经部门把交易鉴证作为记账依据,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见证,开标评标现场的监控更是全程录制,自运营以来未发生一起投诉争议。不少“乱村”通过这里完成了从“吵翻天”到“零纠纷”的转变,曾经拖了多年的项目,短短几周就顺利落地。这种“专业+透明”的服务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村集体自行交易“程序乱、收款难、监管难隐患大”的困境,也标志着县供销社从单一物资供应,向涵盖产权交易、资源盘活、权益保障的综合服务转型,真正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如今走进安新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工作人员正在为村集体代表讲解合同细节,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各乡镇的交易数据,档案柜里325份成交材料整齐归档。从传统供销社的“物资供应站”,到现代农村的“产权服务枢纽”,安新县供销社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业务的开展正进行着服务模式迭代升级。未来,随着更多农村资源通过这个平台有序流转,县供销社将继续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让“放心交易”的品牌越擦越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供销力量。(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郝金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