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村BA”“村超”赛场,运动员挥洒汗水,观众加油助威;在浙江的“村晚”舞台,农民自编自演节目,赢得掌声与喝彩……作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村字号”文体活动热潮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方兴未艾。(据《人民日报》10月31日报道)
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活动,没有华丽舞台,却有最真挚的情感;没有专业演员,却有最鲜活的表达。“村字号”文体活动的走红出圈绝非偶然,而是乡村发展逻辑的客观呈现,我们从里面学到的,不仅是活动运营的技巧,更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村字号”出圈,首先让我们读懂“农民主角”的分量。不同于过去“送文化”的单向输入,如今的“村字号”活动里,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策划者、受益者。贵州“村超”的球员是卖鱼摊主、货车司机,浙江“村晚”的演员是村口大妈、返乡青年,就连奖品都是腊肉、糍粑、辣椒这些“土特产”。这种农人、农地、农味的组合,恰恰戳中了大众对真实乡村的向往。反观有些地方跟风搞的“乡村活动”,请外来团队撑场面,用网红套路博眼球,结果既没打动村民,也没留住游客。这告诉我们,乡村的事,终究要让农民站C位。当农民的主动性被激活,乡村文化就有了生长的生命力,不再是需要“输血”的弱者,而是能“造血”的强者。
“村字号”出圈,更让我们看到乡土特色的魅力。在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土”成了最稀缺的“潮”。贵州印江办“村戏”,深挖124个民间故事、310首民歌,让土家族花灯戏焕发生机;浙江安吉开“村咖”,把竹林风光装进咖啡杯,让乡土气息碰撞都市潮流。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抓住了“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的精髓。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藏在本地的历史传统里,躲在村民的民间烟火里。只有把“土特色”做成“金IP”,才能让“村字号”既接地气,又有灵气,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村字号”出圈,还让我们悟透融合发展的智慧。一场“村超”,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农文旅商的大联欢——赛场周边,农特产品展销红红火火;比赛前后,乡村旅游订单络绎不绝。浙江玉环的“村舞”比赛更有意思,不仅让村民跳出了精气神,还让邻里矛盾减少了两三成,实现了文化活动与乡村治理的双赢。这些现象背后,是“村字号”功能的延伸与拓展:它不再只是玩一玩、乐一乐的活动,而是撬动乡村经济、改善乡村治理、凝聚乡村人心的支点。正如专家所言,做好“村字号+”的文章,多元融合,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当然,“村字号”的出圈之路,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有些地方基础设施跟不上,一场比赛下来,停车场不够用、卫生间排长队;有些地方专业人才缺乏,活动策划、运营管理全靠“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村字号”要从“一时红”变成“长久火”,还需要持续发力。
从“村BA”到“村晚”,从“村超”到“村咖”,“村字号”文体活动的出圈,不仅是一场文化现象,更是一次乡村价值的重塑。它让我们看到,乡村是充满活力的宝藏地,农民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乡土文化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能引领潮流的新时尚。
当更多乡村找到自己的“村字号”,当更多农民在文化活动中找到自信,乡村振兴必将迎来更生动的图景——那里有热闹的赛事,有悠扬的歌声,有红火的产业,更有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而这,正是“村字号”频频出圈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