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活力满满的“村BA”“村超”,欣赏绚烂多彩的“村歌”“村晚”,品味香飘四溢的“村厨”“村咖”……近日发布的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已多达24种,2024年累计举办场次超220万场,吸引众多农民群众参与。
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体活动,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乡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变化:文化供给不再是“单向输送”,农民由“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活动形式不再是“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各展风采。“村字号”活动为何能打破地域限制、收获广泛认同?答案正在于让农民站“C位”。
过去,乡村文化供给往往是“上面送什么、下面接什么”:城里的话剧下乡,农民有时看不懂;统一配送的图书,有时与生产生活脱节。这样的文化供给,难以真正点燃农民的热情。如今的“村字号”活动改变了这一局面:村民既是创作者,自发谱写承载乡村记忆的村歌、设计融入民俗符号的文创,也是组织者,自主策划村戏比赛、制定活动规则。这种“群众主导”的模式,使文化活动真正贴近农民生活,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差异显著。“村字号”活动的智慧,恰恰在于尊重地域差异,鼓励农民立足本地资源打造特色活动。在贵州,依托村民对球类运动的热爱,诞生了火爆全网的“村BA”“村超”;在浙江,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村晚”成为展示乡土风情的舞台……不同的乡村因“村字号”活动展现出独特魅力,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绘就了一幅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的生动图景。
从文化层面的“破茧重生”,到精神层面的“凝心聚气”,“村字号”的蓬勃发展,已超越了文体活动本身的意义,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当农民在“村字号”活动中收获快乐、实现价值,他们的精神面貌会更加昂扬,乡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份精气神,正是一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财富。(文/梅刘柯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