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锐评丨岂能让诈骗搭上AI“快车”

“奶奶,我不小心撞了人,千万别让爸妈知道,你快救救我!”听到电话那头“孙子”的声音,湖南的刘奶奶慌了神,立即按照对方的指示去银行取了3万元现金,并根据约定在村口将钱亲手交给了对方所说的“所长亲戚”。这只是众多AI诈骗案件中的一例。AI技术宛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与创新的同时,也给不少人特别是老年人埋下新型风险隐患。

从“孙子”求救到“医生”卖药,从“专家”荐股到“明星”带货……近年来,AI诈骗形式日趋多样,诈骗剧本不断翻新,一些黑灰产从业者精准拿捏老年人心理弱点,借助AI技术,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骗局,展开了一场步步为营的围猎行动。这不仅使老年人蒙受财产损失,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更践踏了社会信任和法律底线。

涉老诈骗为何能搭上AI“快车”?在于很多老年人对新技术不熟悉、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再加上对亲属子女的关切,往往容易陷入骗子的圈套。值得警惕的是,AI技术门槛的持续降低,让伪造音视频变得轻而易举。如今,仅用一张照片即可生成动态视频,几秒语音就能克隆声音,加上黑产链条中的个人信息泄露,让诈骗分子能够精准出击。在这种情况下,利用“AI换脸”“AI变声”的骗局逐渐成为侵权违法的重灾区。

科技本应服务于人,而非被用作伤人。治理AI诈骗,需要法治硬拳头与技术防护网双管齐下。有关部门应牵头建设AI诈骗预警平台,联动通信、金融等机构,对异常转账、高频陌生来电实时监测干预。科技企业须落实主体责任,在开发AI工具时预设安全阀,设置多重验证机制。同时,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应主动为老年人讲解诈骗手法与识别技巧,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帮助他们筑起心理防线,有效防范骗子的黑手。

在AI新场景不断落地,技术商业化持续加速的今天,“AI换脸”“AI变声”引发的骗局,给人们带来冷思考——技术本无罪,实践须规范。让我们携手行动,为AI技术套上法治“缰绳”、筑牢安全“堤坝”,绝不容许诈骗搭上AI“快车”,让AI真正走上科技向善的轨道。(文/贾梦宇 图/王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