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在文本细读中领悟美词深意——《人间美词》赏析

在古典文学体裁中,词是最优美也最婉曲的。比理解词意更难的是理解词心。王新才撰写的《人间美词》(崇文书局2024年6月出版),选取晚唐到宋代的经典词人词作进行文本细读与赏鉴,通过对温庭筠、韦庄、李璟、李煜、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词作进行句读与训诂,一首首经典好词如淡烟流水的画屏般铺陈在读者面前。

作者对词作的赏鉴独具慧眼。在品读柳永《雨霖铃》时,作者提出,会写字未必是书法家,会写词也不意味着就是词人。柳永完成《雨霖铃》这首情景兼容、性灵兼具的作品后,才真正达到了词人的标准。柳永在北宋词坛颇具声名,作者却能从其众多作品中,洞察到《雨霖铃》的特殊意义,并以这首词为例,强调“抒写性灵”是评判好词的第一标准,即诗词能反映深层次的人性与真情。这为我们鉴赏诗词提供了清晰的门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便是柳永将内心郁塞融入词作的性灵表达。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堪称柳永的知音。

再如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作者寻找到词眼——梦长君不知。围绕词眼,作者将温庭筠的个人命运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温庭筠活跃于唐朝中后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加剧,党争不断。这种动荡环境既塑造了他恃才傲物的性格,也导致他屡试不第的悲剧命运。其个人经历映射了晚唐士人群体在政治腐败、科举不公环境下的发展困境。温庭筠借“梦长”隐喻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迷茫,结合他屡次科举落榜的经历,可窥见晚唐士人面对国运衰微时的复杂心境。

作者善于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词作的本事。本事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中的一种传统的批评方法,记录某部具体作品从产生到评论再到流传等过程中的相关内容。经典词作除语言精美婉转外,其所蕴含的文字之下的词中本事一直受到历代学人关注。由于词作本身的含蓄风格,词人们的创作历程与所处时代背景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该书对诸多词作的品鉴,均以梳理历史时代背景为首要步骤,深入解读词作背后的历史人文脉络。

词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时代的产物,每首作品的诞生都受其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因此,先了解历史语境,再展开作品鉴赏,是走进中华诗词世界的极佳路径。比如,作者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进行解读,指出这首词作的背后透露出周邦彦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周邦彦是新法的受益者,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不会像司马光那样全盘否定。因此,无奈的周邦彦只能自称“憔悴江南倦客”。作者紧密结合历史,同时又深入词人内心世界,达到了词史融合之境。

词之美,在于人之真、情之深、时之映。在《人间美词》中,词成为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表达。这是一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也是一次对中国词学之美的深情致敬。合上书页,那些句子与心境,已成为我们解读人间情味的一部分。(王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