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朱红、贾明帅)为让更多燕赵百姓读懂地质科学、树立自然资源保护意识,今年5月起,河北省地矿局创新策划并开展“‘地球记忆’结缘燕赵百姓日常生活——地质科普进政务服务大厅”主题活动,将科普搬到群众高频互动的政务窗口,既为政务服务注入文化活力,也让公众近距离触摸地球科学。

精心筹备:十五大领域资源打造“可触摸”的科普“大餐”
要让高深的地质知识“走下讲台”,就得先在内容与形式上花足“巧心思”。河北省地矿局整合全局优质科普资源,围绕大众关心的15个核心领域“量身定制”内容——小到家里装修用的石材属于哪种矿产,大到城市供水的地下水资源如何保护;从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形成原因,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原理;从地质灾害的精准防治方法,到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逻辑;甚至连手机导航依赖的测绘地理信息、监测环境的遥感技术,都被纳入科普“菜单”。
活动现场,墙上的科普展板图文并茂,把“地面沉降”“水土污染防治”等专业概念,变成通俗的解读;展台上的岩矿标本格外吸睛,让大家能亲手触摸“地球的肌理”;宣传册里藏着“地质小常识”,扫码即能观看趣味科普视频。专业讲解员则变身“地质故事官”,用“岩石是地球的日记本”“钻探技术是给地球‘做B超’”这样的生动比喻,把晦涩的原理讲得明明白白。

试点先行:衡水首启,政务大厅里的“地质小课堂”
2025年4月,这场科普创新在衡水市政务服务大厅“试水”,一下子就成了大厅里的“网红打卡点”。专门划分的地质科普区,像一个微型“地质博物馆”:数十块宣传展板排成“知识长廊”,地质模型展现着岩层的褶皱与断裂,珍贵的岩石矿物标本静静“诉说”着地球的岁月。
专业的地质科普讲解员现场“开课”,指着地质模型中层层叠叠的褶皱,向办事群众生动讲述大地“写”在岩石上的“日记”——从远古时期的地质运动,到如今地貌的形成历程,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充满趣味的“地质探索之旅”。

全面推广:燕赵大地开出“特色科普花”
从2025年5月起,“地质科普进政务服务大厅”活动在河北各地开展,每个城市都玩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地一特色、科普常态化”的生动格局。
在邢台政务大厅的屏幕上,《揭秘邢台百泉》《太行山隆起的奥秘》等系列科普视频循环播放,镜头跟着泉水流淌、顺着山势延伸,把邢台“百泉映城”的地质成因、太行山“拔地而起”的演化历程,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秦皇岛结合城市特色,聚焦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灾害预警防御等内容,科普宣传紧紧围绕“海洋”展开,引发沿海居民强烈共鸣。
唐山市、区两级政务大厅联动,搭建了11个维度的科普平台。在图文展板基础上,特别增设矿物、岩石、化石实物展区,搭配现场讲解与互动体验,让地质科普更具直观性与趣味性。
承德围绕浅层地热能、钒钛磁铁矿等本地特色资源做文章。以浅层地热能、遥感技术、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为核心,通过宣传展板、折页、环保袋等载体,将专业地质知识进行通俗化表达,让群众轻松理解。

深远赋能:科普微光聚成绿色发展“星光”
如今,河北各地政务大厅实现了“办事+科普”双功能。群众等待再也不是单纯的排队办事,能翻着地质科普册了解“家里的自来水从哪片地下水源来”,可对着岩矿标本给孩子讲“这块水晶是地球用几百万年‘长’出来的”,还能学到“雨季如何发现地质灾害的小苗头”。
这场“地质科普进政务服务大厅”活动,正悄悄改变着政务服务的模样。未来,河北省地矿局还会通过增加VR地质探险体验、“地质科普小课堂”和更多“家门口的地质故事”,让百姓的生活因科学的滋养而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