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导产业集群成势,三大产业营收规模突破千亿级;六大城市片区拔节生长,音乐与体育名片愈发闪亮;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人才活水竞相涌流……自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这座城市时时处处跃动着发展的活力,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坚定步伐从未停止。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奋斗目标,坚持一手抓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城市宜居宜业,一座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正加速崛起。
“石家庄的变化,我们每天都感受得到。”市民朴实的话语,既是对过往奋斗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切期许。
产业向新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成势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石家庄曾创造过辉煌,也一度面临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总量偏低的成长烦恼。
变化始于深刻的自我审视与战略抉择。2021年,石家庄立足产业基础,将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确立为五大主导产业,对产业创新发展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扶持,推动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中。

8月2日拍摄的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资料片) 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晟全摄
现代化厂房和研发大楼拔地而起,这背后是“7天入户评估、7天协议签订、10天腾空搬迁”的“石家庄速度”。如今,2.8万亩的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已集聚石药、轩竹生物、华普生物、绿叶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
“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的名片愈发闪亮:全球首个治疗帕金森病的缓释微球制剂、全国首个重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全国首个美国FDA获批的治疗精神分裂症创新药……目前,石家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9个,在研一类创新药83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771亿元;2022年,855亿元;2023年,107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24年,达到1257.2亿元,年均增长10.8%。石药、华药、以岭药业、石家庄四药、神威药业5家企业稳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昔日“药都”焕发新生机。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石家庄通过抓创新、上项目、延链条、优环境,聚集了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以及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如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3年营业收入率先突破千亿元,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远东通信恒温晶振出货量全球第一,普兴电子硅外延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中瓷电子打破光通信器件陶瓷外壳领域国外技术垄断,森思泰克研发的毫米波雷达填补国内空白……一批“卡脖子”技术被攻克,石家庄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如今,石家庄五大主导产业聚力成势、竞相发展。2024年,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完成1200亿元、1300亿元以上,全面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超过千亿元;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产业拔节生长,离不开沃土的滋养。“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体现着营商环境优化的“石家庄效率”。“工作室从注册到开业只用了一周时间,这样的效率让我坚信选择石家庄没错。”从外省来石的独立音乐人陈子墨,道出了众多创业者的心声。
城市更新
从功能重构到内涵提升
“住了半辈子的地方,现在完全认不出来了!”新华区高柱社区居民王晓东拿着一张老照片,语气中满是自豪。如今,画面中的破旧的棚户区已变成现代化社区,健身广场、小花园点缀其间。
这样的变迁在石家庄不是个例。方村、十里尹村、高柱村……一系列新变化,不仅是空间形态之变,更是城市发展理念之变。
面对人口突破千万、城区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新格局,石家庄坚持在二环内做“减法”、在二环外做“乘法”,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品精雕细琢,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近日,市民在中央绿色体育公园运动。(资料片) 图片来自石家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新图片展
做“减法”,减出品质新空间。
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坚持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石家庄将腾退土地优先用于绿地、体育、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球类运动场地1015个,城市绿意与活力同步提升,百姓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盘活工业遗存资源。石煤机厂区变身石美集城市微度假中心,棉一、棉二厂区打造为织音1953园区,石钢工业遗址公园常态化举办“摇滚之夜”,正太饭店重塑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空间,正以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生活,塑造着石家庄独特的城市气质。
打造音乐、体育两大城市IP增活力。近年来,当地以举办音乐演出和体育活动为契机推动文旅融合,游客接待人次持续攀升,假期多次上榜旅游热门目的地。
“作为摄影师,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石家庄越来越上镜了。”摄影师邢硕说,他经常为了一个完美镜头等待数小时,“因为这座城市变化太快,每个瞬间都值得记录”。

近日航拍的裕翔街与南二环互通立交夜景。(资料片) 图片来自石家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新图片展
做“乘法”,乘出发展新格局。
实施复兴大街、北三环市政化改造工程,将割裂城市的高速路变为贯通南北的城市快速路,取消9个收费站,新建33对出入口,连通71条市政道路。
2024年,这两条道路车流量超2亿辆次,不仅畅通了交通,更打开了城市发展新空间。“以前出门就堵,现在四通八达。”北高营村居民刘之英的感受,是无数市民的共鸣。
拥河发展信念坚定,复苏的滹沱河,成为城市未来的新轴线。登上卧虎山远眺,太平河片区建设正酣,音乐厅、美术馆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这片8300亩的土地,将成为石家庄市拥河发展的起步区、示范区和引领区,一条绿色经济带正沿河隆起。
精雕细琢建设高铁片区,打造更精致、有品位、国际范儿的“城市客厅”;拥河发展引导城市新兴功能聚集,推动“太平活力岸、滹沱未来城”美好场景成为现实……高铁片区、太平河片区、留营片区、和平东路片区、东南三环片区和龙泉湖片区等六大片区,已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美好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
活力焕新
从创新筑基到双向奔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石家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
近年来,石家庄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全面合作,吸引更多高校科研成果在石转移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瑞石心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我们在关键技术攻关时遇到瓶颈,通过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仅用5天就匹配到清华大学顶尖团队,3个月就攻克了难题。”公司市场总监邵雷雷所说的“创新加速度”,正是石家庄优化创新生态的缩影。
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滋养着创新主体的茁壮成长。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5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530家,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
这些年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1至2024年间,石家庄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7个、省级科技奖432个。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攀升,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近50%。石药集团AI实验室、铁道大学盾构机等各领域重大成果,不断填补国内外空白。
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石家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天下英才,用精准暖心的服务留住人心才智。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侯云龙,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入以岭药业,短短几年已成长为研发骨干。“这里有机会、有舞台,我们要加快新药研发脚步。”他的话语中充满干劲。
以诚意聚才、以平台育才、以服务留才,这座城市正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据全市青年人才流入抽样调查,2024年全市青年人才流入总数10.1万人。截至目前,办理人才绿卡超13万张,引进产业领军人才80人。(周洁、毛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