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常樱撰写的《笔底柔条因风长——丝绸之路葡萄藤蔓纹饰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聚焦丝绸之路沿线葡萄藤蔓纹饰的跨文明传播与演变研究,编织出一条融贯东西光华流转的文化丝带。
该书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彰显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价值。纹饰,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其本质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生命、生机、生态的具象化或抽象化艺术表达。在众多纹饰类型中,藤蔓类纹饰是世界装饰领域最重要的一支。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借鉴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纵向梳理了葡萄藤蔓纹饰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向铺陈了亚非欧三大洲五大文明之间的纹饰传播、转移与演化。
关于研究藤蔓纹饰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正如作者所言:“通过一件件文物,透过文物的装饰,观察到一个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感受到古人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进而探微阐幽,发掘出不同文化的多元品格,抓住祖先留给当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该书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中,展开葡萄藤蔓纹饰的全面研究和阐述,不仅梳理出这种纹饰跨越千年、融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逻辑,更借助各种研究文献、出土文物,运用跨学科的理论视野,深入挖掘纹饰背后的形成、传播进程及其深层意蕴、审美效果等,使全书不仅具有艺术史、装饰史研究价值,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元价值。
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借助知识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大量研究文献和出土文物的实证性研究,提出了诸多新见解。
其一,风靡世界的植物藤蔓边饰最早产生于哪个时代?出现在哪里?学界大多采用奥地利艺术史家里格尔的观点,认为连续波状线植物卷须边饰来源于迈锡尼文明。作者对里格尔的观点进行了详细考证,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波形植物藤蔓纹饰的“祖型”,可以追溯至更加古老的米诺斯文明时期,成型于希腊古典时期。
其二,对忍冬纹的术语辨析、地位特征、演进历程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忍冬纹就是金银花纹饰。而作者运用词源学、知识考古学等方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进行类型学排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忍冬纹来自希罗文明的半叶型葡萄藤蔓纹。作者所阐述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引发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作者采用的传播主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纹饰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综合了社会科学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路线图。作者提出,藤蔓纹饰研究要追问“谁创造”“为什么”“在哪里”“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对谁说”“效果”七方面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是“说什么”和“效果”。而“说什么”又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意涵和形式来分析完成。
意涵中最重要的是追问纹饰表示什么,并求诸更高一级的“为什么”和“在哪里”;而形式方面的研究,则结合“通过什么媒介”中的点线面、色彩、材质、风格研究,结合“谁创造”与“对谁说”的审美偏好和艺术水平展开分析研究。以上这些都是纹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其中涉及的媒材与工具、结构与面积、惯性与倾向性等问题,恰恰是以往研究中所欠缺的”“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研究纹饰,如同抽丝剥茧般破案,是一项有着历史意义的工作”。
总之,该书是国内较少对某一类特定纹饰进行精梳与分析的学术著作,也是丝绸之路艺术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它让更多人看到丝绸之路纹饰艺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增进各国人民对彼此文化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促进古代造型纹饰艺术在当代的交流与利用,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毕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