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围绕发展运动康复事业开展专题调研
体医融合开出个性化“健康处方”
近日,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大力发展运动康复事业”,深入医院、体育院校开展专题调研,为推动运动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运动康复是新兴健康服务业。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体医融合,出台《关于全面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支持社会力量开办运动康复机构。截至去年,全省共有医疗机构康复科310个、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154个,初步形成覆盖医疗机构、健身场所、社区的多元融合服务体系。
中医推拿、针灸治疗、运动治疗……委员们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龙泉院区(河北省康复中心)看到,几位患者正在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在这里,医生除了开具药物处方,还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运动能力等开具一张运动处方,包括适宜做的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说。
委员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专业运动康复机构发展不充分、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我省运动康复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聚力破解供需矛盾,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强化社区门诊、乡镇卫生院的运动康复功能,提高运动康复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健全运动康复事业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引导民营运动康复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加强“运动是良医”理念的科普宣传,推动运动康复服务更广泛地走进群众生活。
石家庄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医疗级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在这里,一支由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科学运动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组成的体医融合工作团队,可为群众就近提供体质监测、科学运动指导、运动干预、慢病管理等运动康复服务,受到群众好评。
加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委员们建议,鼓励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办学,开设医学和运动专业课程,设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时,研究建立运动康复从业人员培养标准、岗位资格认证和培训教程体系,明确准入门槛,开展体育、卫生健康领域交叉培训,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体医融合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