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用真心化坚冰 用公道解疙瘩

讲述:保定市莲池区东小庄村建军调解工作室 张建军

整理:河北法治报记者 张世杰

我不是法官,也不当官,但我是村里最“爱管闲事”的人,我管的是乡亲们的家务事、烦心事。我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知根知底。2020年,村里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从那天起,我的信念就一句话:“用真心化坚冰,用公道解疙瘩。”

这几年,我和我的调解工作室交出了一份这样的成绩单:调解100多起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这个数字背后,是我和同事们无数次的走访、沟通。这个100%,它不是墙上的一个数字,它意味着20多个家庭重归于好,20多对邻居握手言和,80余起大大小小的矛盾化解在萌芽。

破解八年积怨的“攻坚战”

我们村有一家人,为了一笔19万元的土地补偿款,亲兄妹吵了整整八年,对簿公堂,亲情彻底撕裂。这起纠纷焦点很明确:哥哥坚持“农村习俗,儿子独占”,三个妹妹要求“法律面前,男女平等”。

这场硬仗,我们怎么打?

首先,是“攻心”。我们把家族里最有威望的长辈请来,大家一起回忆他们母亲生前的辛苦和嘱托,先软化哥哥的心肠。然后,是“普法”。法律顾问严肃地告诉那个哥哥拒绝执行法院判决的严重后果,消除他的侥幸心理。最后,是“破局”。我们提出了一个“债务清偿+保留老宅”的方案。钱,依法该分的分清楚,但祖宅,我们给他保留下来,那是家族的根,是情感的寄托。

就这样,一桩纠缠八年的旧怨,终于画上了句号。兄妹之间,重续了亲情。

“三位一体”守护“夕阳红”

这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村里一家子女为了老人的赡养和财产吵得不可开交,90多岁的老母亲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看了真让人心疼。

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创新了一套“三位一体”的办法。

资金透明化。老人的存款,谁也不放心别人管,好,那就存到村委会的专用账户里,每一笔开销都记账,年底公示,让钱花得明明白白。

赡养可视化。儿子们轮流赡养,光嘴上说不行。我们建了个“亲情微信群”,要求每天给老人的饭菜、精神状态拍个照发群里。这不是不信任,而是一份温暖的“打卡”,一份责任的公示。

探视制度化。女儿们的探视权益,白纸黑字写进协议,每周至少两次,让老人的情感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这个方案的精髓就是:用“透明”打破猜忌,用“仪式感”唤醒责任。最终,这个家重归和睦。

调解的独门秘籍

有人问我:老张,你有什么诀窍?

我的诀窍就是法、理、情三味“心药”。

第一味,是“法”。法律是准绳。我们请来村里的法律顾问,把法律法规变成老乡们听得懂的“大白话”,让大家都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做了后果很严重。这叫以法为尺。

第二味,是“理”。道理是杆秤。我们不偏不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谁对谁错,摆在台面上说,帮大家算清一笔“明白账”。这叫以理为秤。

最关键的是第三味,“情”。亲情、乡情是药引子。很多时候,矛盾双方争的就是一口气。我们就拿出老照片,聊聊过去的苦日子,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的调解工作室,常常就这样变成了回忆往昔、唤醒亲情的“暖心堂”。这叫以情为引。

取得这些成绩,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们最大的依靠,就是这个“多元共治”的同心圆。同心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村两委”,党支部书记给我们牵头撑腰,让我们的调解更有权威和底气;第二部分,是“法律顾问”,他是我们的智囊团,确保了调解的专业和公正;第三部分,是“尊者长辈”,他们是我们的“金牌助攻”,用乡情和亲情春风化雨。第四部分,是“村委会监管执行”,村委会负责协议的落地执行,确保调解成果不落空有实效。

科技赋能解难疑

我们村自主研发并推广了一款名为“立德强庄”的微信小程序,致力于以数字化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该小程序核心功能是建立村民“道德银行”,通过积分机制激励善行义举——如邻里互助、纠纷调解、红白事帮忙、照顾老人、无偿献血、参军报国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村内兑换各类生活用品、学习文具或米面粮油,以此鼓励村民多做好事、弘扬正能量。

“立德强庄”还新增了“云上问诊”和“法律知识答题”两大板块:“云上问诊”提供调解员、专业律师和社区民警的在线咨询,村民可随时通过手机向专业人士求助,及时反映解答法律、矛盾纠纷等方面的疑问;“法律知识答题”则让村民通过每日答题学习法律知识,赢取积分,在寓教于乐中不断增强村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

展望未来,我的初心不变:继续当好乡亲们的“贴心人”,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我们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