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500年面花非遗焕新记:帝鉴食品以“科技+匠心”擦亮河北老字号

河北省黄骅市渤海湾畔的盐碱地上孕育出了耐旱耐碱的旱碱麦,当地人用旱碱麦粉捏制出黄骅特色美食——面花。从明弘治年间的“宫廷御膳”到如今香飘京津冀的河北老字号品牌,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以非遗匠心为魂、科技创新为翼,让这朵“盐碱地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让百年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天然旱碱麦成就面香真味,五百年匠心铸就老字号品牌

渤海湾的盐碱地昼夜温差大、冬春干旱,成就了旱碱麦的独特品质。在“雨养旱作”的自然法则下,旱碱麦历经250天生长周期,沉淀13%~16%的高蛋白含量,远超普通小麦,更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优质旱碱麦成为黄骅特色面食面花的“根”。

渤海湾的这份“根脉”已延续了500多年。明弘治年间“孙记面花”便以旱碱麦为材、古法手作为艺,入宫献给茶饭不思的张娘娘,留下了“帝谕佳肴史可鉴,面经妙手方为花”的佳话,“帝鉴”之名也由此而来。五百年以来,孙家人恪守18道工序延续着古法手艺。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孙记面花第十四代传人孙建军创立了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并担负起“守真心、传真味”的企业使命。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传承载体,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战略眼光锚定发展方向。在非遗传承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逐步实现从产品运营到品牌升级、从单一业务到全链布局的跨越,成为河北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

2016年公司响应政府号召自主投资运营示范餐车集群,打破固定门店局限,让黄骅面花走进街头巷尾,成功拓宽消费场景。2017年“帝鉴主食厨房连锁”首家旗舰店落地,标志着品牌从“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餐饮服务”转型,服务能力进一步升级。2019年公司迎来品质与荣誉双重突破,不仅获批绿色食品标志,所传承的黄骅面花更入选全国特色食品目录,实现地方美食向全国性认可的跨越。2023年,公司发展迈入新高度:1月获评国家非遗工坊案例,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非遗产业化样本;5月帝鉴面花登上更大展示舞台,推动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与旱碱麦产业深度绑定,开创了“非遗+农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帝鉴”获评“河北老字号”,实现技艺传承与品牌价值的双重提升。

科技创新破局行业难题,老字号品牌焕发新面貌

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11项技术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设计版权,并累计注册商标171个45类。沧州市地方标准《黄骅面花加工制作技术规程》以帝鉴标准引领行业标准。针对传统手工生产流程不稳定、效率低的问题,同一批面花可能因天气、手法不同而口感不一,帝鉴食品率先引入“MES数据采集与生产控制系统”,依托多维度传感器与智能工控机,对和面、老面醒发、仿手工成型等核心工序实现数字化精准管控,不仅让每一朵面花的品质、口感保持高度统一,更推动面花行业从“经验化生产”向“标准化制造”跨越。

以前面花最多放3天,夏天储存期更短,想卖到外地根本不可能,保质期一直是制约黄骅面花跨地域销售的主要问题。公司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团队共同科研攻关,创新实施“加工减菌化+包装物流控菌化”策略并应用生物改良剂共同破解了传统面花“保鲜期短、销售半径受限”的痛点。这一技术使得面花货架期延长超15天,复蒸后仍能还原“麦香浓郁、柔韧筋道”的本真风味。生产效率提高30%,销售半径显著扩大,让黄骅面花得以突破地域限制,从渤海湾走向京津冀、长三角等全国核心市场,助推河北老字号美食走出去。

在食品安全愈发受到关注的当下,公司以科技筑牢安全防线,企业斥资打造“十万级净化馒头冷却车间”,通过空气过滤、气压正压控制、人流物流分离等高标准设计,从生产环境源头严控污染风险,并规划2025年接入“食立方”食品安全大数据监管及溯源平台,构建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一物一码”溯源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溯源,让非遗美食既“有温度”更“有保障”。

文化创新激活非遗生命力,线上线下开拓市场新空间

沧州铁狮子造型的面花、渤海湾对虾造型的面花……作为“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核心企业,公司始终以守正创新为导向,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企业发展战略深度融合,通过工艺坚守、产品创新、多元传播构建文化传承体系并同步以全场景产品生态与市场布局,让非遗从“民俗符号”转变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活力的“生活载体”,实现“文化活起来、产业强起来”的发展目标。

在工艺坚守上,公司严格遵循黄骅面花18道古法核心工序,从旱碱麦原料筛选、老肥低温发酵到塑形、精准蒸制,每一环节均以“非遗标准”把控,确保面花的本真风味与传统形态,让“酸香+麦香+碱香”的复合口感成为产品标志性记忆点。在传承平台建设上,公司主动承担非遗保护责任,成功打造“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大核心平台,形成“技艺保护—生产传承—产业转化”的闭环。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面花技能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其中200余人取得技艺合格证书,不仅为行业培育了专业人才,更通过培训扩大面花技艺的社会认知度,让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认知”。

在文化创意表达上,公司深挖沧州地域文化,铁狮子面花还原“镇海吼”的纹路细节,海鲜系列面花精准呈现对虾、螃蟹的生动造型,使面花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文创载体”。在场景覆盖上,公司构建“全场景产品生态”,涵盖日常食用(馒头、豆包、杂粮面花)、婚宴场景(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造型)、寿宴场景(寿桃献瑞、松鹤延年造型)、童宴庆生(卡通生肖、动物造型)、节日礼赠(礼盒装文创面花)五大核心场景,全方位满足家庭消费、商务礼赠、情感表达等多元需求,让面花从“特殊节庆食品”转变为“日常可享、随处可用”的生活品。

公司积极创新传播形式,借助多元传播渠道,拓宽非遗文化影响力边界,让非遗文化突破圈层,实现“从舌尖到心间”的深度传播。公司创始人、省级面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孙建军多次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面花手工课”,教学生捏制传统面花造型,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接待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调研团队,为高校提供非遗研究实践基地;更在新建厂区专门规划 “非遗·匠心研学馆”,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陈、互动装置,为青少年一代打造沉浸式非遗面花制作技艺的体验空间和研学空间,让非遗文化在新一代中“扎下根、活起来”。

在渠道建设上,公司采用“线下全域渗透+线上生态深耕”模式,线下立足沧州、辐射京津冀,触达长三角核心城市。通过布局商超专柜、主食厨房连锁店、餐饮合作点,实现“日常消费场景就近触达”。线上精准布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搭建品牌200平方米专属直播间,以“非遗技艺展示+场景化销售”为核心,使非遗面花跨越地域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销售触达。从工艺传承到产品创新,从文化传播到市场布局,公司既守住了黄骅面花的文化根脉,又让这门500年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链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非遗面花描绘乡村新篇

作为扎根黄骅、以非遗面花为核心的“河北老字号”企业,公司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以“全链条产业布局”为核心抓手,以“品质化发展”为坚实支撑,通过产业迭代、就业带动、原料赋能,将非遗面花产业打造成拉动乡村经济、惠及农户的“富民引擎”。用企业实践书写“产业兴则乡村兴”的生动答卷。

公司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打破传统面花产业“单一生产、零散经营”的局限,逐步构建起覆盖“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服务”的全链条业务生态,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底盘。从产业起步阶段企业便主动带动本地面花小作坊升级,通过共享技术标准、提供生产指导,推动分散的手工作坊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发展持续深入促成了“旱碱麦种植、食品加工、城市食品安全示范餐点集群、主食厨房连锁、供应链服务”五大活力业务板块真正从“单一面花生产”到“全链条产业布局”的跨越。让非遗面花产业从“地方小特色”成长为支撑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这一全链布局不仅延伸了产业价值,更让乡村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黄骅本地的旱碱麦从“普通农作物”升级为非遗面花的“核心原料”乡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产业带动资源增值、资源反哺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全链模式”。

对于未来,公司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是推动“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份河北特色文化走向更高平台。二是加快全国门店布局,计划3年内将主食厨房连锁店扩展至100家,覆盖华北和华东主要城市。三是深化全产业链建设,释放产业价值,贯通育种研发、盐碱地治理、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现代销售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每一朵面花都凝聚着盐碱地的精华,让每一家门店都传递着河北的故事,让非遗面花成为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500年的面花非遗在“科技+匠心”的赋能下,正以全新的姿态绽放。帝鉴食品是河北老字号的“新名片”,也是非遗传承的“活样本”,更是乡村振兴的“富民花”。正如企业创始人孙建军所说,“传承不是守着过去,而是带着老手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帝鉴食品真正实现了“守得住经典、做得出新意”,为传统老字号的现代化焕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帝鉴样本”。(张宏发、黄丽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