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化中国行 | 运河润古村 新风入画来

运河润古村 新风入画来

——走进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史馆

8月9日,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史馆内,村民刘风义(右一)向孩子们介绍村史。 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大运河的水从南而来,流进衡水市阜城县霞口镇,为刘老人村留下一抹梨香,也滋养着这座古村的文化根脉。

金秋时节,刘老人村的梨园里,一颗颗梨果挂满枝头。伸手摘一颗,咬一口,清甜的汁水混着运河水的湿润气儿,满是乡土的甘醇。村口的梨韵广场东侧,一座村史馆静立树影间。

2016年,正值我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乡土味、守住文化魂”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自然追求。刘老人村循着这份追求,将闲置空间改造为梨韵广场,又新建了村史馆。2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收纳了这座千年古村的沧桑与新生。

今年69岁的村党支部委员刘风义,从小和梨树打交道。从他记事起,村庄就被成片的老梨树环抱。人们在梨园里授粉、浇园、摘梨,一年四季忙碌不止。

村史馆里摆放着不少老农具,木柄上留着经年累月的包浆。一个角落里的多根授粉竿格外显眼。这些授粉竿长短不一,竿头缠着蓬松的布条,布条上还残留着些许花粉痕迹。

“过去给梨树授粉全靠这些东西。”刘风义说,村民们得举着竿子,一棵树一棵树地蹭,累得胳膊抬不起来是常事。

刘老人村地处运河岸边,附近曾有渡口,南下北上,交通方便。村史馆的一幅黑白照片里,展现了这样一幅景象:村民们肩挑箩筐,将村里的鸭梨 送到渡口,再运往天津港等地,满船的梨香缓缓驶向远方。

“咱村的土是黄河淤积的肥泥,运河水又甜,梨果是抢手货!”刘风义的话里透着自豪。

运河水不仅滋养出香甜的梨果,更为刘老人村孕育出勤劳质朴、孝老爱亲的乡风民情。

在梨韵广场中央,有一座刘老人塑像。据《刘氏家谱》记载:北宋年间,宰相刘挚的族人在这里立村,取名北刘庄。乾隆年间,103岁的村民刘彰受邀赴京参加千叟宴,刘氏族人为记住这段经历,把村名改为“刘老人村”。

在刘老人乡村振兴示范区党总支书记刘连山看来,正是千百年来沉淀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待人忠厚的淳朴民风,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13年,刘老人村开始发展梨树规模化种植。他们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生长调节剂”,所产鸭梨皮薄、汁多、肉细、富硒,多次在省里举办的农产品展会上被评为“梨王”。2021年,刘老人村的鸭梨成功入选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供应保障水果。

“没有好的品质,哪能被奥运会选用?”刘连山说,为了供应优质水果,他们成立北京保供专班,从春天梨树开花开始,到秋天结果,全过程把控,高质量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

如今,刘老人村的梨产业再升级。以刘老人村为核心,霞口镇整合多个村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不断提升梨树种植技术,强化标准化管理,大力发展梨汁、梨酒等梨果深加工,深度开发梨膏、梨脯、冻干梨片等多元化产品,满足健康零食、养生滋补、便捷代餐等不同消费场景需求。

在刘老人村,孝心不是口头承诺,而是一套细密温暖的制度保障。

目前,村里60岁以上老人有337位,每逢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组织文化活动。“多少年了,我们村一直注重孝道文化。一到重阳节,村里就给老人发新衣,办演出。”今年81岁的刘方礼老人说,孝老敬老增强了村里的凝聚力,形成了“老人舒心、子女安心、邻里热心”的好风气。

村史馆前的刘老人雕像,目光温和望向梨园,长辈们常在这里给孩子讲村史故事,让孝老爱老的种子代代扎根。如今,依托村史馆的文化内核,刘老人村去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与北京多维集团合作,打造集种植、观光、采摘、深加工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村史里的运河故事、种梨传统,已然成了吸引游客的“活名片”。

“运河水流到哪儿,咱村的故事就讲到哪儿。”刘连山望着窗外,满树梨果在风里点头。村史馆里的记忆,正化作古村发展的新动能,让运河润出的古村,在新风里越来越有滋味。(河北日报记者 邢云 焦磊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