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亮相全球妇女峰会,大名草编出“大名”

8月9日,王群英在工作室内制作草编长卷。张盼盼摄

运河上船只往来,两岸商贾云集……10月13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开幕,大名县草编长卷作品《千年运河载文明 共筑可持续未来》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的目光。

“太美了,真是不可思议!”当得知这幅长99米、宽0.9米的精美作品竟是由小麦秸秆制作而成时,现场嘉宾纷纷赞叹。

今年59岁的王群英是这件作品的主创者。“大名草编以小麦秸秆为原料,有平编、立编、绞编等30余种传统编织技法,具有洁白、柔韧、光泽自然等特点。”王群英介绍,此次创作的长卷作品是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精心推荐的三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作品之一,分为“漕运济民,仓廪盈实”“碧水绿岸,生灵共栖”“运河民俗,平等共生”“千帆竞流,商贸共兴”“古韵新篇,永续运河”五大篇章,讲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自幼对草编产生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她潜心钻研草编技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推动草编与剪纸、国画、刺绣等技艺融合,创作出草编服饰、屏风、麦秆画等系列产品,兼具观赏价值与实用功能,带动草编成为当地特色手工业。

近年来,王群英更是积极投身国际交流,推动大名草编远销美国、英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展示中国妇女风采特别是女性手工艺者匠心的绝佳舞台。”今年7月,收到全球妇女峰会征集优秀手工艺展品的消息后,王群英立即着手准备。

个人创作一件百米级的草编作品通常需要三年时间,但这次创作从收到消息到作品交付,仅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能否按时保质交卷,最初王群英心里也没底。“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创作力量,夜以继日抢时间。”7月底,王群英带领徒弟和手工艺人近百人组成创作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创作。

以草为墨,以指为笔,团队成员每天工作到深夜,困了累了,就在拼起来的桌椅上打个盹儿。“大家的手指经常被麦秸秆扎破,起初还用创可贴包扎一下,后来就直接用布条绑一下继续编。”回忆起当时的制作场景,王群英十分动容。

经过近三个月奋战,百米级长卷终于按时完成。“这是我几十年来参与编织的最长作品,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付出再多也值得。”王群英说。

作为大名草编非遗传承人,多年来,王群英无偿传授草编技艺、创新编织技法,带动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大名全县有2万余人从事草编制作加工,并初步形成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冯依凡)